杜诗韩文的意思、杜诗韩文的详细解释
杜诗韩文的解释
唐 代 杜甫 的诗与 韩愈 的文。谓诗文的典范。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子瞻 谓 杜 诗 韩 文, 颜 书 左 史,皆集大成者也。”
词语分解
- 杜诗的解释 指 唐 代大诗人 杜甫 的诗或诗集。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旧 蜀 本 杜 诗并无註释。” 巴金 《家》二四:“ 杜 诗説:‘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文的解释 文 é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刺画花纹:文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
专业解析
杜诗韩文是汉语中对唐代文学家杜甫诗歌与韩愈文章的并称,特指二人在诗歌与散文领域的巅峰成就及其深远影响。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分述:
一、杜诗
指唐代诗人杜甫(712—770)创作的诗歌作品。其特点包括:
- 沉郁顿挫:情感深沉厚重,语言凝练跌宕,体现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诗史性质:以诗歌记录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被誉为“史诗”,如《三吏》《三别》。
- 律诗典范:尤其在七律创作上技法纯熟,对仗工整而意境宏阔,奠定后世律诗标准。
二、韩文
指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创作的散文作品。核心特征为:
- 文以载道:主张“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浮华,强调文章需承载儒家思想(如《师说》《原道》)。
- 雄奇险怪:语言风格雄浑奇崛,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开创“韩柳”古文流派。
- 革新文体:拓展散文应用范畴,使碑志、赠序等文体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三、并称意义
“杜诗韩文”作为固定词组,象征唐代文学的双峰:
- 艺术互补:杜甫诗歌的写实精神与韩愈散文的思辨性共同体现唐代文化底蕴。
- 后世影响:宋代苏轼评“杜诗韩文颜字”,将二者奉为文学典范;明清文人更视其为创作圭臬。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杜诗韩文”词条(链接)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杜诗韩文”是汉语成语,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与文学家韩愈的散文,二者被后世视为诗文典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该成语以杜甫和韩愈的姓氏及作品类型组合而成,代指两人在诗歌与散文领域的卓越成就,并延伸为优秀文学作品的代称。
-
文学地位
- 杜甫:其诗作以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如《春望》《三吏》等,反映民间疾苦与时代动荡。
-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散文以逻辑严谨、气势雄浑闻名,代表作《师说》《进学解》对后世文风影响深远。
-
历史评价
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曾评价:“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出自陈师道《后山诗话》),认为两人作品代表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
延伸意义
成语不仅特指杜甫与韩愈的作品,更被用来形容具有典范价值的诗文创作,强调思想深度与艺术性的统一。
该词既是对两位文学巨匠的致敬,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经典作品的推崇标准。
别人正在浏览...
不聊生裁缺虿鬈倡议钞犯抄掠垂名竹帛麤袍糲食彫蓬凋颓帝祉斗人方腊起义飞鸢風靡一時宫人斜规谏黑油阖苏华丽画眉石华屋山丘会家挥袖胡唚饯御介绝稷馈金泥既然嫉贪如雠就闲铿锵渴贤酷旱苦心孤诣懒惰连纤弄口奈良内务部宁附赔账配子屏卫碛路瞿昙润身省闱适孙太平龙头佻率铜壶滴漏头脑脱贯文牍暡靉湘江献飨溪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