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飢饿而死。《后汉书·袁绍传》:“ 袁绍 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絶其哺乳,立可饿杀。”《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又 莫州 奏饿杀一十六口, 沧州 奏全家饿死一十七口。”
(2).饿极。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念书吧,囡囡,念书吧!这绣针不是人拿的,肚皮要饿杀的!”
“饿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饥饿而死
指因长期缺乏食物导致死亡。该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例如《后汉书·袁绍传》提到袁绍军队因断粮而面临“饿杀”的危机;《续资治通鉴》也记载了宋代某地因饥荒导致多人饿死的案例。现代语境中,此义多用于描述极端饥饿状态下的致命后果。
形容极度饥饿
在口语或文学表达中,也可表示“饿到极点”的夸张说法。例如作家柯岩在作品中用“肚皮要饿杀的!”来强调饥饿难耐的感受。这一用法更偏向情绪化表达,而非实际死亡结果。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古汉语遗留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方言表达。英文可译为“starve to death”(饥饿而死)或“extremely hungry”(极度饥饿)。
《饿杀》是一个中文词语,指的是因为饥饿导致死亡或者杀害他人。这个词语带有强烈的负面意义。
《饿杀》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饿(ê)和杀(shā)。其中,饿的部首是食,杀的部首是木。
饿的笔画数是10,杀的笔画数是3。
《饿杀》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在古代社会,食物匮乏、灾荒时期,人们会因为长时间的挨饿而无法生存,甚至杀害他人以获取食物,所以这个词汇就形成了。
《饿杀》的繁体字形状为「餓殺」。
古代对《饿杀》一词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具体写法可能因古籍和不同时期的用字习惯而有所差异。
1. 他因为连续几天没有食物而饿杀了一只小动物。
2. 在历史上的饥荒时期,人们不得不饿杀他人以维持自己的生存。
饿殍、饿死、饿鬼
饿死、饿饿、饿饥
饱、满足、充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