臬司的意思、臬司的详细解释
臬司的解释
元 代肃政廉访使司、 明 清 提刑按察使司的别称。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称廉访使或按察使。《元史·奕赫抵雅尔丁传》:“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则将服罪,狱具无庸施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 中国 邮政,内隶於兵部,外统於臬司。”
词语分解
- 臬的解释 臬 è 箭靶子。 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标准,法式:圭臬。 笔画数:; 部首:自; 笔顺编号:
- 司的解释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
专业解析
臬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特指宋、元、明、清时期掌管一省司法刑狱事务的最高长官及其官署。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溯源与官职性质
“臬”本义为箭靶或标准,引申为法度、准则。《说文解字》释“臬”为“射准的也”,象征司法需如箭中靶心般公正精准。故“臬司”即执掌刑狱法度的机构,代表地方最高司法权威。
职能核心:主管省内案件审理、狱讼裁决、监察官吏,兼具司法与监察权,俗称“宪台”或“廉访使”。
二、历史沿革与具体职责
- 宋代起源:始设“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为臬司前身,负责复核州县案件、纠劾官吏失职(《宋史·职官志》)。
- 元代定制:改称“肃政廉访使司”,隶属御史台,职能扩展至吏治监察(《元史·百官志》)。
- 明清鼎盛:
- 明代:正式定名“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按察使”(正三品),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并称“三司”,分掌司法、民政、军事(《明史·职官志》)。
- 清代:沿明制,按察使俗称“臬台”,掌一省刑名按劾,兼管驿传、科举监考,清末改制为提法使(《清史稿·职官志》)。
三、职能细项与历史影响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123页,“臬司”词条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987页,“臬”字释义及官职关联说明;
-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提刑按察使司”制度沿革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臬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涉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司法与监察职能,具体解释如下:
1.定义与历史沿革
臬司是宋、元、明、清时期对司法机构的简称,包括:
- 宋代:提点刑狱司(主管地方刑狱);
- 元代:肃政廉访使司(负责司法刑狱与官吏考核);
- 明、清: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司法与监察)。
2.主要职责
- 司法刑狱:主管一省范围内的案件审理、刑罚执行,相当于现代省级司法系统(如省司法厅);
- 监察职能:监督地方官员,纠察渎职、贪污等行为;
- 官吏考核:元代时还负责官员的政绩评定。
3.官职别称与品级
- 别称:按察使、廉访使,俗称“臬台”或“廉访”;
- 品级:明清时期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员。
4.与其他官职的关系
- 藩司(布政使):主管一省行政与财政,与臬司并称“藩臬”,类似现代副省长与司法厅长的分工;
- 道台:臬司与藩司同属省级高官,合称“两司”。
补充说明
“臬”字本义为箭靶或准则,引申为司法标准,因此“臬司”一词体现了其维护法律权威的职能。
别人正在浏览...
阿嫂谤嫉傍明测量觇标厂家车把式陈丘单子等分费出飞鸿雪爪伏利告天子贡法官室海萝寒春画旅黄九徽绋胡揑怪虎爪板简切了当疾风扫秋叶井科金吾子举鼎絶脰峻厉峻擢口面匡过狂华闾落卖文为生瞒天智木版图内景俳谐濆沦缥碧辟彊园浅屑轻舠青亭秋凉宂衣三元白法骚怨讪铄山瘴绅民双鬟摊钱退堂违卜相思业鲜文小报谢家兄弟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