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拉着鹿。 三国 魏 曹植 《鞞舞歌·孟冬篇》:“噬不尽緤,牵麋掎鹿。”
(2).犹逐鹿。喻群雄争夺天下。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孙氏陵》诗:“逐兔争先捷,掎鹿竞因机。”《史记·陈涉世家》 唐 司马贞 述赞:“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
“掎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拉住鹿的动作,常见于古代狩猎场景。例如三国时期曹植《孟冬篇》中“牵麋掎鹿”一句,描述了狩猎时牵制鹿的行为。
引申为群雄争夺天下,与“逐鹿”意义相近。如南朝梁何逊《行经孙氏陵》用“掎鹿竞因机”比喻权力争夺,唐代司马贞在《史记·陈涉世家》的评述中也以“掎鹿争捷”形容秦末乱局。
(注: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标注为“极低”,建议结合权威词典或古籍原文进一步验证词义细节。)
掎鹿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掎和鹿。其中,掎字音很接近“急”,意思是快速地拉住或追逼。鹿则指的是一种有角的动物,通常指的是鹿类动物。
掎字的拆分部首为手,它的笔画数为5画。鹿字的拆分部首为鹿,它的笔画数为11画。
关于“掎鹿”一词的来源,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诗经·周南·关雎》中的一句话:“掎鹿牵羊,临之际兮。”这句话中的“掎鹿”指的是鹿禽的前面掌起,表示快速追逼的意思。这个词后来逐渐演变为用来形容人的勇敢和追求的意志力。
在繁体字中,“掎鹿”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掎的形状有所不同。古代的写法中,掎字的左边多数是用一个相对较小的“手”字,右边则是用一根长线表示。这种写法的原因可能与人们在古代更加强调手的作用以及鹿类动物的形态特征有关。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努力掎鹿追求自己的理想。”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积极追逐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成功的意愿。
与“掎鹿”相关的词语有很多,例如“掎角之势”表示利用一个更小的力量攻击敌人的要害;“鹿死谁手”意味着最终胜利将属于最强势或最有智慧的一方。
“掎鹿”的近义词有“紧追不舍”、“紧逼”等,它们都表示紧紧地追逐或追赶。
“掎鹿”的反义词是“放弃”、“远离”等,它们都表示主动终止或放弃追逐或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