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岌岌不可终日”是一个汉语成语,现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形容情况非常危险,一天都过不下去,强调局势或处境的紧迫性与危险性。拼音为jí jí bù kě zhōng rì。
二、出处与引用
三、结构与用法
四、使用场景
适用于描述政治危机、经济困境、人际关系破裂等极度危急的情况,例如:
五、注意事项
此成语通过夸张的时间单位“一日”强调危机的紧迫性,多用于文学或论述性文本中,需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岌岌不可终日》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情况非常危急,难以持续下去的状态。它源自于古代文献《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句话:“君子岌岌矣,小人穿穿矣,岌岌不可终日,穿穿不可长久。”意思是君子在处境危险时总是绷紧神经,小人则是随波逐流,因此君子可以避免灭亡而小人无法长久立足。
《岌岌不可终日》的拆分部首分别为山和可,其中“山”表示位置或状态,而“可”表示好或可以。它的总笔画数为12,拆分为左右结构,左边的“山”部有3笔,右边的“可”部有9笔。
在繁体字中,拆分为「嶖嶖不可終日」,整体结构与简体字相同,只是字形稍有变化。
古时候写作《岌岌不可终日》的汉字通常使用略有差异的字形或少见的字形,例如将“终”写作“終”、“日”写作“曰”等。这些变体字的出现主要是受到当时写字的环境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的生活窘迫到了岌岌不可终日的地步。”这句话意思是他的生活非常困难,已经难以维持下去。
与“岌岌不可终日”意思接近的词语有“危在旦夕”、“水深火热”等。而与其意思相反的词语则有“安稳”、“亨通”等。
在组词方面,可以组成“岌岌不堪”、“岌岌可危”等延伸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危险和困难的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