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中,嫩芽叶可食。《尔雅·释草》“购、蔏蔞” 晋 郭璞 注:“蔏蔞,蔞蒿也。”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诗之一:“蔞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蔞蒿香脆芦芽嫩,烂煮河豚。”
蒌蒿(学名:Artemisia selengensis)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态特征
植株高60-150厘米,茎初为绿褐色后转紫红色,具纵棱,叶互生、羽状深裂,背面密生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花冠筒状、淡黄色,头状花序排列成穗状,花期8-11月。
分布与生境
多生于湿润环境,如河湖岸边、沼泽、山坡及荒地,分布遍及中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地,海拔800-3000米均有生长。
蒌蒿在民间有20余种别称,如芦蒿、水艾、藜蒿、泥蒿、瘦人草等。苏轼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使其广为人知。
食用价值
嫩茎叶可凉拌、炒食或腌渍,口感脆嫩,富含谷氨酸、硒(为芦荟的10倍)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性凉味甘,具有:
可通过茎秆压条繁殖,7-8月截取茎段埋土,次年春萌发新芽。因其独特香气和保健功能,现多作为特色蔬菜人工栽培。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参考中医典籍或农业种植指南。
《蒌蒿》是指一种常见的植物,科学名称为“Artemisia apiacea”,属于菊科蒿属,又称蓬蒿、蓬草。它通常生长在山区、草地和田野中,是一种草本植物。
蒌(lóu)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头),总共有11画。
蒿(hāo)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头),总共有13画。
《蒌蒿》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写法。在古代,《蒌蒿》的发音与现代稍有不同,古时候汉字写作“癘豪”。随着语言的演变和规范化,现代汉字中的“癘豪”逐渐简化为“蒌蒿”。
繁体字的蒌蒿为“藥蒿”,藥字头上偏旁表示与药物相关,由于繁体字的进一步演变,蒌蒿一词的书写方式也有所区别。
据了解,《蒌蒿》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癘豪”,其中“癘”的意思是病疮,而“豪”的意思是常常,形容这种植物常常可以用来治疗疮病。
1. 这种蒌蒿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2. 在民间,蒌蒿被广泛用于中药材的制备。
3. 夏天的时候,蒌蒿的香味弥漫在田野中。
蒌蒿草、蒌蒿油、蒌蒿茶、蒌蒿煎剂。
蓬草、蓬蒿、灵草。
百草、玉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