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水中,嫩芽叶可食。《尔雅·释草》“购、蔏蔞” 晋 郭璞 注:“蔏蔞,蔞蒿也。”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诗之一:“蔞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蔞蒿香脆芦芽嫩,烂煮河豚。”
蒌蒿(学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er),是菊科蒿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从汉语词典及植物学角度对其的详细解释:
植物学特征
蒌蒿茎直立,高可达1.5米,下部常带紫红色;叶片羽状深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小而密集,排列成穗状圆锥花序。其嫩茎叶具清香,是春季常见野菜(来源:《中国植物志》)。
名称与别称
古称“蘩”(《诗经》中“于以采蘩”或指蒌蒿),又名水蒿、柳叶蒿、藜蒿等。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蒌,生水泽中,叶似艾,青白色,茎可菹(腌渍)”(来源:《本草纲目·草部》)。
食用价值
嫩茎叶可凉拌、炒食或做汤,如“蒌蒿炒香干”为江南名菜。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蒌蒿满地芦芽短”即描述其作为春蔬的时令性(来源:《苏轼诗集》)。
药用记载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传统医学认为其性凉味甘,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来源:《中华本草》)。现代研究亦证实其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抗氧化活性(来源:《中草药》期刊)。
文化意象
在《诗经·召南·采蘩》中,蒌蒿是祭祀用植物;《楚辞》亦多次提及,象征自然生命力与隐逸情怀(来源:《诗经注析》)。
第76(2)卷菊科蒿属分类学描述。
草部第十五卷“蒌蒿”条目。
第7册收录药用功效及方剂。
第4册第550页形态图解。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权威链接,此处仅标注文献来源,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蒌蒿(学名:Artemisia selengensis)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以下为详细解释:
形态特征
植株高60-150厘米,茎初为绿褐色后转紫红色,具纵棱,叶互生、羽状深裂,背面密生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花冠筒状、淡黄色,头状花序排列成穗状,花期8-11月。
分布与生境
多生于湿润环境,如河湖岸边、沼泽、山坡及荒地,分布遍及中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地,海拔800-3000米均有生长。
蒌蒿在民间有20余种别称,如芦蒿、水艾、藜蒿、泥蒿、瘦人草等。苏轼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使其广为人知。
食用价值
嫩茎叶可凉拌、炒食或腌渍,口感脆嫩,富含谷氨酸、硒(为芦荟的10倍)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性凉味甘,具有:
可通过茎秆压条繁殖,7-8月截取茎段埋土,次年春萌发新芽。因其独特香气和保健功能,现多作为特色蔬菜人工栽培。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参考中医典籍或农业种植指南。
爱根騃童钝夫坳泓邦途版奏笔下生花不当家豁拉蟾镜促漏道同契合大事化小地癖动手术洞子对味蛾度虵行恶言厉色风闻论事高产唝吥攻习海法海蟳含真客好客槐望魂慙色褫江川京员矜育絶欲垦民口敞啦呱擂鼓略属离谤糲粢刘琨舞绵天明絜民事责任迷罔配郊品地破屋啓事驱策仁强茸毛沙雁水牛过河书劄绥视田漏铁豸犩牛相探向夕小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