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内阁中保存诏旨底稿的簿本。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内阁故有丝纶簿,及余入内阁,歷朝詔誥底本皆在,非所谓丝纶簿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丝纶簿》:“向传阁中有丝纶簿,为拟旨底本。无论天语大小皆録之,以备他日照验。”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六:“伤心尚点丝纶簿,炙手还逢丞相嗔。”
“丝纶簿”是中国明清时期官方文书制度中的重要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明清内阁中保存诏旨底稿的簿册,主要用于记录皇帝谕旨和奏章批复的原始文本。
名称取自《礼记》中“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典故,比喻帝王旨意从细微的丝线逐渐扩展为纶带般重要的政令,体现了文书从草拟到正式颁布的过程。
在非官方语境中,该词有时被引申形容书写工整、记录详实的文书,如形容学术笔记“字迹如丝如线”。
提示:若需查看具体历史档案记载或制度运作细节,可参考复旦大学《史学月刊》相关研究。
《丝纶簿》(sī lún bù)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记录着丝纶生产和交易的簿册。
《丝纶簿》由三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丝(mí, 6画),纟(mì, 6画),和簿(bù, 19画)。
《丝纶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起初是纪录丝纶生产和交易的簿册,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在繁体字中,丝纶簿的写法是「絲綸簿」。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丝纶簿也有一些变体: - 丝:古代写作「絲」。 - 纶:古代写作「綸」。 - 簿:古代写作「箁」。
以下是一些使用《丝纶簿》的例句:
1. 这本《丝纶簿》记录了我家世代从事丝绸业的经历。
2. 我们考古发现了一批古代《丝纶簿》,对研究古代丝绸贸易很有帮助。
3. 这个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丝纶簿》,每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
与《丝纶簿》相关的组词有:
1. 丝绸 (sī chóu):指用蚕茧纺制而成的丝织品。
2. 絲路 (sī lù):古时以贩运丝绸为主的重要商业通道。
3. 綸巾 (lún jīn):指用丝绸制成的头巾。
与《丝纶簿》类似意义的词语有:
1. 丝绸账册:指记录丝绸生产和交易的账册。
2. 丝纱簿:指记录丝织业生产和销售的簿册。
3. 丝经簿:指记录丝绸纺织业的经营情况的簿册。
与《丝纶簿》相反意义的词语有:
1. 丝纶销售清单:指记录丝纶销售情况的清单,与《丝纶簿》侧重点不同。
2. 丝纶生产报告:指记录丝纶生产情况的报告,与《丝纶簿》形式和内容不同。
3. 丝纶交易记录表:指记录丝纶交易细节的表格,不同于《丝纶簿》的整体记录。
傍生蚌中月拌命标封鳖壳不掉蟾酥晨餐大本大狐荅遝等身书定风波顶尖东方骑烦絮丰富多采风卷残云風欠缸子工员官施归潮鬼见怕夯实函胡盒担狠透铁涣汗华序将相之器建义击退巨袟老僧入定连旝梅雪梦云密捕迁宅青莲居士倾崎刹利生凑数得着说媒私白松黄溯源檀舆通常蜕化变质唾脠无坚不陷武林舞末相放乡瓜子乡楼洗垢匿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