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内阁中保存诏旨底稿的簿本。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内阁故有丝纶簿,及余入内阁,歷朝詔誥底本皆在,非所谓丝纶簿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丝纶簿》:“向传阁中有丝纶簿,为拟旨底本。无论天语大小皆録之,以备他日照验。”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六:“伤心尚点丝纶簿,炙手还逢丞相嗔。”
丝纶簿是明清时期记录皇帝诏令文书的官方档案册,其名称源自"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典故。该词由"丝纶"与"簿册"复合构成:"丝纶"特指帝王诏诰,取意诏书初拟时细微如丝,颁布后效力宏大如绶带;"簿"指分类登记的文书载体。
作为中枢机构的存档凭证,丝纶簿在中书科、内阁等衙门均有设立。据《明会典》记载,凡皇帝颁发的制、诏、诰、敕等文书,均需"登记缘由,编写字号",形成完整的行政档案。清代沿袭此制,《清史稿·职官志》明确将"掌丝纶簿"列为内阁典籍厅的核心职能之一。
该制度体现了古代文书管理的三个特征:一是皇权象征性,如《万历野获编》所述"丝纶簿者,纶音所寄也";二是行政规范性,建立文书收发登记制度;三是历史延续性,从明代"黄册库"到清代"皇史宬"均设专门管理机构。
“丝纶簿”是中国明清时期官方文书制度中的重要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明清内阁中保存诏旨底稿的簿册,主要用于记录皇帝谕旨和奏章批复的原始文本。
名称取自《礼记》中“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典故,比喻帝王旨意从细微的丝线逐渐扩展为纶带般重要的政令,体现了文书从草拟到正式颁布的过程。
在非官方语境中,该词有时被引申形容书写工整、记录详实的文书,如形容学术笔记“字迹如丝如线”。
提示:若需查看具体历史档案记载或制度运作细节,可参考复旦大学《史学月刊》相关研究。
白粮包房包青天饱嗅辨讼边图秉铎昌鼠传教旛醇壹从子单身贵族单绪讟谤沌沌肥油油扶盖杠刀格人钩胶轨则海沸河翻横草毁瓦画墁即安见便蹇曳交盖加数迥殊就佃积帙驹龙峻谊亢见困辱炼习礼俗离乡卖猪仔慢藏名茶排班排拨谦德请伪琼扉乳姐山眼生獠设设市井探家贪小贴平土芥温渚然犀饷物宪眷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