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授兵的意思、授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授兵的解释

古代藏兵器于国,有战事经祭告后发给兵士。《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 孙诒让 正义引 惠士奇 曰:“古者兵器藏於国,有事而后授兵,既事復还兵。”《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伯 将伐 许 ,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 杜预 注:“大宫, 郑 祖庙。”《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太傅 懿 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 洛水 浮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授兵是汉语中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将兵器或武装力量授予他人,通常用于古代军事或礼仪场景。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特征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授兵”指发放兵器、装备或调派军队的行为。其中“授”意为“给予、交付”,“兵”指兵器或士兵。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授予兵器;分发武器。”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延伸含义

    在制度语境中,特指国家在战前或特定仪式中向将士分发武器的行为,体现军事动员的合法性。如《周礼·夏官》载:“若大师,则掌其戒令,莅大卜,帅执事莅衅主及军器。及致,建大常,比军众,诛后至者。及战,巡陈视事而赏罚。”


二、用法特征

  1. 主体与对象

    • 主体:多为君主、将领或掌管军事的机构(如兵部)。
    • 对象:将士、诸侯或需武装的群体。

      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 指郑庄公在宗庙向士兵分发武器。

  2. 仪式性与制度性

    古代“授兵”常伴随祭祀、占卜等仪式,体现“兵权神授”观念。如《周礼·春官》规定授兵需择吉日,由太卜占卜后执行。


三、文化背景

  1. 礼制关联

    先秦时期,“授兵”属“军礼”范畴,需在宗庙(如“大宫”)举行,彰显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来源:《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华书局)

  2. 军事制度演变

    唐代后,随着府兵制瓦解,“授兵”逐渐被“调兵”“发兵”等术语替代,但明清文献仍沿用其古义。

    例:清代《钦定军器则例》载:“凡授兵之典,必由兵部奏请。”


四、古籍用例

  1. 《周礼·夏官·司兵》

    “掌五兵五盾……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

    释义:司兵官负责管理兵器,按军法规定分发。

  2. 《后汉书·礼仪志》

    “立秋之日,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貙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授兵仪式。”

    释义:立秋练兵时举行“授兵”仪式。


“授兵”作为古代军事术语,兼具实操性(分发武器)与象征性(权力授予),是研究中国传统兵制与礼制的重要切入点。其用法严格遵循历史语境,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授兵”是古代汉语中的军事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解释

指古代国家将收藏的兵器在战前分发给士兵的行为。该词包含两个核心要素:

  1. 授:给予、交付(字源为手部动作,本义为传递物品)
  2. 兵:本指兵器,引申为军事力量

二、详细制度

  1. 兵器管理:和平时期兵器统一存放于宗庙或国家武库(《周礼·夏官·司兵》记载"掌五兵五盾"制度)
  2. 启用流程:
    • 需举行祭告祖庙的仪式(如《左传》记载郑伯"授兵于大宫"即祖庙)
    • 按军事法规分发("从司马之法以颁之")
  3. 战时机制:战争结束后需归还兵器("既事復还兵")

三、延伸含义

  1. 军事动员:象征国家进入战争状态
  2. 权力象征:通过宗庙仪式强化统治合法性
  3. 现代转义:可比喻重要资源的授权分配(如"授兵于研发部门"的引申用法)

四、古籍例证

《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的郑国伐许前授兵仪式,完整展示了包括祭祀、分发、誓师等环节的完整军事动员流程。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成语典故领域。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4提供的《周礼》《左传》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鱼被池摽拨搏牛之虻不识一丁不知颠倒材德兼备宸轩宠恣箠损翠襟大汗淋漓当轴法海无边飞鹰走狗割肚牵肠歌子贵妃榻国徽国际互联网豪习讧阻僭号僭慢脚婆恝情及物鞠狱賫捧廉陛流漫龙景麦糕鬘陀缅渺努力旗干奇毛悛改让齿软钉子蛇甲试笔侍人十指仓寿潜缌服霆策推核穨阙讬福万刼误认颜标吴謡乡瓜子香甜相依小色斜阳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