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藏兵器于国,有战事经祭告后发给兵士。《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 孙诒让 正义引 惠士奇 曰:“古者兵器藏於国,有事而后授兵,既事復还兵。”《左传·隐公十一年》:“ 郑伯 将伐 许 ,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 杜预 注:“大宫, 郑 祖庙。”《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太傅 懿 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 洛水 浮桥。”
“授兵”是古代汉语中的军事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古代国家将收藏的兵器在战前分发给士兵的行为。该词包含两个核心要素:
《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的郑国伐许前授兵仪式,完整展示了包括祭祀、分发、誓师等环节的完整军事动员流程。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成语典故领域。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4提供的《周礼》《左传》相关记载。
授兵是一个常见的词汇,指的是向士兵授予武器、军事训练或军事任务。它可以是将军或领导向士兵分配任务、指挥作战等行为。授兵一词常用于军事和战争相关的场合。
授兵这个词可以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左边的部首是“手”,代表手的意义,右边的部首是“兵”,表示军人、武器的意思。授兵这个词一共有12个笔画。
授兵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古代,军队需要由上级领导向士兵授予武器、指挥作战,以确保军队的组织和纪律。因此,授兵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在繁体字中,授兵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授兵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初始时,授兵可能是用比较简单的方块字形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1. 将军亲自授兵给每一位新入伍的士兵。
2. 授兵仪式上,士兵们面带庄严的表情。
1. 授勋(shòu xūn):给予军人军衔或奖励。
2. 授命(shòu mìng):上级领导给予下级军人任务或命令。
赋兵(fù bīng):分配士兵,指挥作战。
召兵(zhào bīng):召集士兵,增加军队编制。
悲慕贬解扁桃褊心不侔赤剥剥大事夸张鼎铏东户锻锡二宋翻译風箒愤邑告求公验沟漊掼交傀俄寒霜河外后骑黄沙灰笔嚼蛆鸡毛掸子近邻九重闺抗脏科白困急劳动工具老来子连亘龙奥麻缠漫儿冒头牛黄攀沿篷船漂零瞥观抢篱清底清柔祈签赛答水曲私援寺主素木唐棣同属脱险外顺弦匏小妇人效官消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