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硬貌。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 李汉平 《“吓一跳”的故事》:“﹝ 小夏 ﹞猛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干巴巴的馒头。”
2.干瘦貌。 张天翼 《春风》:“那孩子慌慌地站了起来。又黄又瘦,脸上干巴巴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她颤巍巍摇着头,干巴巴的瘪嘴激动得一抽一抽的。”
3.枯燥单调。 茅盾 《少儿文学的春天到来了》:“当时(指1960年前后)的少年文学作品,绝大部分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
“乾巴巴”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于描述两种状态,具体解释如下:
形容干燥、缺乏水分
指物体因失去水分而显得干枯或干瘪。例如:
形容枯燥、单调
多用于描述语言、文字或表情缺乏生动性。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来源,可查看汉典、文学作品选段等原始资料。
乾巴巴(gān bā bā)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物体干燥、枯燥、缺乏水分、油脂或光泽的状态。
乾巴巴的拆分部首为“乙”和“巴”,其中“乙”为第五个部首,又称为“乙部”,它有一笔画;“巴”为第48个部首,又称为“巴部”,它有四笔画。
乾巴巴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乾”在古代常用来形容干燥、干涸,表示没有水分的意思。而“巴”则代表的是燥热、焦灼的状态。因此,将“乾”和“巴”合在一起使用,形容的就是非常干燥、缺乏水分的情况。在繁体字中,乾巴巴的写法为「乾巴巴」。
在古代,乾巴巴可以有一种古时候汉字写法,即「乹巴巴」。这种写法在现代已不常见,只是用于了解历史文化演变的研究中。
1. 这块干面包乾巴巴的,一点也不好吃。
2. 沙漠里一片乾巴巴的,连一点生机都看不到。
3. 老人的皮肤乾巴巴的,需要多喝水来保湿。
1. 乾枯(干枯):表示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变得干燥、枯萎。
2. 乾旱(干旱):表示没有降雨或水源枯竭的干燥气候状态。
3. 乾涸(干涸):表示水源、河流等因水量过少而干枯。
1. 干燥:表示没有或缺乏水分,和乾巴巴意思相近。
2. 枯燥:表示缺乏活力、无趣,形容事物乏味且无聊。
3. 干巴:表示物体枯燥、干瘪,和乾巴巴意思相近。
1. 湿润:和乾巴巴相反,表示有水分,含有一定的湿度。
2. 油腻:形容物体表面有油脂,感觉油腻且不干燥。
3. 光泽:表示物体表面光亮、有光泽,不干巴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