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ystinuria
【化】 cystine; dithiobisalanine
【医】 cystine; dicysteine; dithioaminolactic acid
make water; stale; urine
【医】 ur-; urina; urine; urino-; uro-; urono-
胱氨酸尿(Cystinuria)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其核心病理表现为肾小管对胱氨酸及部分二碱基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的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尿液中胱氨酸浓度异常升高。该术语由“胱氨酸”(含硫氨基酸)与“尿”(尿液排泄)构成,直接反映疾病特征。
胱氨酸尿患者因SLC3A1或SLC7A9基因突变,导致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膜转运蛋白功能异常。正常生理条件下,胱氨酸在肾小球滤过后约98%会被重吸收,而患者的重吸收率显著下降,致使尿胱氨酸浓度超过溶解度阈值(通常>250mg/L),形成六边形结晶。
典型症状包括复发性胱氨酸结石(占所有尿路结石1-2%),常见于20-40岁人群。结石呈淡黄色蜡样外观,X线检查表现为弱阳性。患者可能出现肾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严重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确诊需满足以下两项:
基础治疗包括:
(注:参考来源基于国际权威医学数据库,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具体链接)
胱氨酸尿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对胱氨酸等氨基酸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尿液中胱氨酸排泄过量,易形成结石并引发相关症状。以下是详细解析:
胱氨酸尿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SLC3A1(2号染色体)和SLC7A9(19号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这些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缺陷导致肾小管和肠道对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等二碱基氨基酸的重吸收减少,使其大量随尿液排出。
胱氨酸结石形成
由于胱氨酸在尿液中溶解度低(尤其在pH<6时),过量排泄后易析出结晶,形成六边形板片状结晶。长期积累可发展为黄白色、质地坚硬的结石,多位于膀胱或肾盂。
临床表现
饮食调整
药物治疗
外科干预
结石较大时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或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
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结石形成,但需终身管理。患者直系亲属建议进行基因筛查,杂合子携带者虽无症状,但可能轻度排泄异常。
奥姆纳丁八脚基草减特次级抵押地面终端设备防锈漆风俗败坏感受中枢国际法律义务化合碳互载音像系统接受分配者金属牵引器计时管理程序技术人员快速查找类脂管型硫化物催化剂铝氧粉米耳斯氏试验奈表氰氨基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赊购或赊销制度手写体阅读机输出装置顺行性记忆四硫双羟乙酸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