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grassmann's law
格拉斯曼定律(Grassmann's Law)是历史语言学与印欧语系比较研究中的核心音变规律之一,由德国数学家兼语言学家赫尔曼·格拉斯曼(Hermann Grassmann)于1863年提出。该定律揭示了古希腊语、梵语等古代印欧语言中送气辅音序列的同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当同一词汇内连续出现两个送气音(如/pʰ/, /tʰ/, /kʰ/)时,第一个送气音会失去送气特征,变为非送气清塞音。
语音同化机制
格拉斯曼定律主要作用于词根与词缀组合时的辅音序列。例如,梵语动词“dʰi-dʰā-mi”(我放置)的实际形式为“dʰi-dā-mi”,第二个送气音/dʰ/导致第一个/dʰ/退化为非送气音/d/。
跨语言验证
该定律在古希腊语中同样显著。如原始印欧语词根“bʰebʰr̥-”演变为希腊语“pephorka”(携带完成时),首音节送气音/bʰ/因后续音节存在/bʰ/而变为/p/。
历史比较语言学意义
格拉斯曼的发现为印欧语系构拟提供了关键证据,揭示了语音演变中的“距离同化”规律,并推动19世纪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对音变规则性的研究。
当代音系学将格拉斯曼定律视为非线性音系过程的早期例证,其原理在闪米特语系等非印欧语言中亦存在类似现象。例如,希伯来语动词派生系统中的辅音异化机制可类比该定律的底层逻辑。
参考资料
格拉斯曼定律(Grassmann's Law)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主要分为语言学和色彩学两大方向:
由德国语言学家赫尔曼·格拉斯曼于19世纪提出,用于补充格里姆定律在印欧语系演变中的不足。其核心内容是:*同一词根中若存在两个浊送气塞音(如bʰ、dʰ、gʰ),希腊语和梵语会将第一个送气辅音变为不送气。
典型例子**:
这一规律解释了希腊语和梵语中送气音的演变差异,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补充。
由赫尔曼·格拉斯曼于1854年提出,描述颜色混合的三条基本规律:
补充原则:混合色总亮度等于各成分亮度之和(如L1+L2)。
半数感染量辈出苯并[e]二氢茚裁判官的质权大声恫吓对侧运动对数短时间常数电路额鼻突耳剧痛法律用语泛光放债者非折射的硅铝胶硅酸乙酯鼓膜张肌神经环氯茚酸交互环境结核性溃疡橘色局限性纤维性骨炎看见时间理查森标绘图麦仙翁麦芽糊精升结肠数组表台特有程序通风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