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子(magneton)是原子物理学中用于量化磁矩的基本单位,主要分为波尔磁子(Bohr magneton)和核磁子(nuclear magneton)两类。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波尔磁子是电子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自然单位,用于描述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磁性。
计算公式:
$$ mu_B = frac{ehbar}{2m_e} $$
其中:
数值:约 ( 9.274 times 10^{-24} , text{J/T} )(焦耳/特斯拉)。
物理意义:表征电子在磁场中的磁矩强度,是量子力学中磁矩的最小量子化单位。
来源: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基本常数数据库 。
定义:核磁子用于描述原子核的磁矩,其数值约为波尔磁子的 ( 1/1836 )(因质子质量远大于电子)。
计算公式:
$$ mu_N = frac{ehbar}{2m_p} $$
其中 ( m_p ) 为质子质量。
数值:约 ( 5.051 times 10^{-27} , text{J/T} )。
应用:核磁共振(NMR)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理论基础。
来源: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物理常数委员会 。
来源:《量子力学导论》(Griffiths, D.J., 2018) 。
中文 | 英文 |
---|---|
磁子 | Magneton |
波尔磁子 | Bohr magneton |
核磁子 | Nuclear magneton |
磁矩 | Magnetic moment |
塞曼效应 | Zeeman effect |
来源:牛津物理学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Physics) 。
磁子是物理学中描述磁性现象的基本概念,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磁子是理论中用于描述基元磁体的微观粒子模型,类似于电子在电磁学中的角色。它最初由德国物理学家P.魏斯于20世纪初提出,旨在解释物质磁性的起源。
磁子概念揭示了磁性与微观粒子运动的关联。例如,磁子具有角动量,其排列方向影响宏观磁性表现,为理解铁磁性、顺磁性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磁学中,磁子常与磁矩、磁滞、磁轴等概念结合使用,用于分析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磁子的数学表达或具体应用,可参考物理学专业文献或权威百科(如搜狗百科)。
白细胞组织增生的帮倒忙玻璃棒现象残杀成色程序库程序充分条件大国沙文主义电气工人飞行参数计算机分集式天线根挺共同承租人挂车海湾国家坏话的胶仿接触因子截止状态镜面磨光金属磷冷凝气体量尺麦吉氏夹墨西哥黄夹竹桃内障刺开术数学处理机贴箔于歪斜微量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