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属英文解释翻译、牛蒡属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Arctium L
相关词条:
1.Arctium
分词翻译:
牛的英语翻译:
cattle; moggy; moo-cow; neat; ox
【医】 Bos taurus; fauro-
属的英语翻译:
belong to; category; dependents; genus; subordinate to
【医】 genera; genus; group; herd
专业解析
牛蒡属(Arctium)是菊科(Asteraceae)下的一个属,主要包含二年生草本植物。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植物学定义与特征
牛蒡属植物为二年生草本,通常具有粗壮的肉质直根。茎直立,粗壮,多分枝。叶片大型,多为基生叶,呈心形或宽卵形,叶背常密被灰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簇生或排列成伞房状,总苞球形或壶形,总苞片多层,顶端具钩状刺;花全为管状花,通常为紫色或白色。瘦果倒卵形,扁平,冠毛为多层糙毛状,易脱落。其显著特征是总苞片顶端的钩刺,利于果实附着动物传播。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在线电子版。
-
代表物种与实用价值
- 牛蒡(Arctium lappa L.):本属最常见且经济价值最高的物种。其肥大的肉质根(牛蒡根)富含菊糖、纤维素、矿物质及多酚类物质,在东亚(尤其日本、韩国和中国)是重要的根菜类蔬菜,可鲜食、加工或入药。嫩叶也可食用。
- 药用价值:牛蒡根、种子(牛蒡子,中药名“大力子”)及叶均入药。根有清热解毒、疏风利咽之效;种子性味辛、苦、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常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咽喉肿痛等症。其活性成分包括木脂素类(如牛蒡苷)、挥发油、菊糖等。来源:《中华本草》。
-
名称解析
- 中文名“牛蒡”: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名曰:“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为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俚人谓之便牵牛…蒡,犹言旁也,牛蒡之根旁生也。” 意指其根可食,植株强壮(大力),且根部旁生(蒡)。现普遍认为因其根粗壮如牛力大,且叶似蒡(古指一种类似萝卜的植物)而得名。
- 属学名 Arctium:源于希腊语 “arktos”,意为“熊”,可能指其总苞多刺、粗糙的外观,如同熊的皮毛。
- 英文名 Burdock:源自中古英语 “burre”(刺果)和 “dok”(叶子或草本植物),直接反映了其果实具钩刺的特征。
-
生态与分布
牛蒡属植物原产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适应性较强,常生于荒地、山坡、路旁、田野。部分物种(如牛蒡)已被广泛引种栽培于世界各地。其花朵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来源:国际植物名称索引(IPNI)及植物多样性数据库。
-
文化关联
牛蒡根在日本料理(称“ごぼう”,gobo)中地位重要,常用于“金平牛蒡”(Kinpira Gobo)、味噌汤、天妇罗等菜肴。在传统医药体系(如中医、日本汉方、欧洲草药学)中均有悠久应用历史。其钩刺果实结构启发了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发明魔术贴(Velcro)。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关于传统蔬菜的报告及科技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牛蒡属是菊科下的一个植物属,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分类与分布
牛蒡属(学名:Arctium L)属于菊科菜蓟族飞廉亚族,全球约10种,主要分布于欧亚温带地区。我国有2种,包括常见的牛蒡(A. lappa)和毛头牛蒡(A. tomentosum),多生长于北方至中部地区。
二、形态特征
- 植株: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粗壮肉质直根,茎直立,高可达2米,常带紫红色,分枝多。
- 叶片: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基部心形,叶背被白色绵毛或蛛丝状绒毛。
- 花果:头状花序簇生,总苞球形或壶形,苞片顶端具钩刺;花管状,紫色或白色;瘦果倒长卵形,冠毛短锯齿状。
三、用途与价值
- 食用:根和嫩叶柄可作蔬菜,尤其在中国台湾等地作为特色食材。
- 药用:果实(牛蒡子)和根均入药。果实可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根能清热解毒,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 其他:古籍记载其叶可用于治疗金木外伤。
四、生长习性
牛蒡属植物耐寒耐热,喜温暖气候,常见于山坡、林缘、荒地等湿润环境,人工栽培以春秋季为主。
五、注意事项
孕妇、低血压患者及婴幼儿需谨慎食用或药用。如需完整分类或更多物种信息,可参考植物志或权威百科(如搜狗百科)。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百分比报表白槲鞣酸标志染料补偿曲线尺寸安定性单爪钳定货付现读出道厄兰系列峰值负荷豪饮者茴香加莱阿齐氏骨折将盖子固定在塔板上的叉汞浇铅模具警铃连续性经营氯化铱铵穆阿瓦皮硷清洁工作穹窿柱及脚起始标记乳糜形成的神话斯-艾二氏疗法特征位铁铸件完全着色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