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oagulation necrosis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是组织坏死的一种常见类型,其核心特征是细胞死亡后蛋白质变性凝固,形成固态坏死灶,同时保留原有组织的基本轮廓。以下从病理学角度进行汉英对照解析:
凝固性坏死指因缺血缺氧导致组织死亡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被抑制,蛋白质发生不可逆变性、凝固,坏死区呈灰白或灰黄色干燥质地,早期组织结构轮廓可短暂保留。
Coagulative necrosis occurs when denatured proteins form a gel-like substance, creating a firm, pale necrotic area where tissue architecture remains visible microscopically for days despite cell death (e.g., myocardial infarction).
常见于动脉阻塞(如心、肾、脾梗死),细胞内pH值下降,激活酸依赖性酶抑制溶酶体水解酶,阻止蛋白质降解。
结构蛋白(如肌纤维)在酸性环境中凝固成网状结构,形成固态坏死灶。
特征 | 凝固性坏死 | 液化性坏死 |
---|---|---|
机制 | 蛋白质变性凝固 | 酶解性溶解(如化脓菌感染) |
质地 | 干燥、坚实 | 液态、脓性 |
组织结构 | 早期保留轮廓 | 完全破坏 |
常见原因 | 缺血、化学损伤 | 细菌感染、脑组织坏死 |
详细阐述凝固性坏死的病理变化及与液化性坏死的鉴别要点(ISBN 978-7-117-20562-7)。
定义坏死类型及亚型分类标准(来源:WHO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1)。
组织坏死的病理机制(在线医学参考)。
经典病理学教材对凝固性坏死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ISBN 978-0323531139)。
凝固性坏死灶可被肉芽组织替代(机化)或包裹(纤维化),但大面积坏死可能导致器官功能丧失(如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凝固性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常见于实质性器官(如心、肝、肾、脾),其核心特征是蛋白质变性凝固,同时溶酶体酶的水解作用较弱,导致坏死组织保持相对完整的结构轮廓。以下是详细解析:
类型 | 特点 | 常见部位 |
---|---|---|
凝固性坏死 | 干燥、质实,结构轮廓保留 | 心、肝、肾、脾等实质器官 |
液化性坏死 | 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囊腔 | 脑组织、脓肿 |
干酪样坏死 | 松软如奶酪,无结构保留(结核病典型表现) | 肺、淋巴结等 |
凝固性坏死需结合病因治疗,如血管再通(介入手术)、抗凝溶栓等。其病理表现对诊断器官梗死或特定感染(如结核)有重要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疾病的坏死表现或治疗细节,可参考医学病理学教材或专业文献。
艾奇蜡酸抱合式联管节产雄单性生殖低摩擦端基异构效应法兰绒绷带冯雷克林霍曾氏试验分光镜分解蒸溜功能检验挂号邮件保险冠外固位体航空运输货物保险户外甲状腺阻塞肌驰缓即决裁定机能性恢复聚合最高温度腊赞氏征肋胸的流动系统泸管木批交易偶然权利品红试剂奇的沙啉体表寄生菌的图象阵列的均方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