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hlebotomus mongolensis; Phlebotomus sergenti var. mongolensis
蒙古白蛉(学名:Phlebotomus mongolensis)是一种分布于中亚及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吸血昆虫,属于双翅目白蛉科(Psychodidae)。该物种在汉英词典中对应的英文名称为"Mongolian sand fly",其生物学特性与医学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形态特征
蒙古白蛉体长约1.5-3毫米,体色灰黄,翅膀狭长且密布细毛。口器为刺吸式,触角分16节,是其区别于其他蛉种的关键形态标志(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介生物控制室)。
生态习性
主要栖息于洞穴、畜舍及沙质土壤环境,成虫多在黄昏活动,雌虫吸血以促进卵发育。幼虫以腐殖质为食,生命周期约30-60天,对干旱环境具有强适应力(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医学重要性
作为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的潜在传播媒介,蒙古白蛉可携带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其分布区域与人类病例报告存在地理重叠,具有重要公共卫生监测价值(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媒介控制技术报告)。
防控现状
中国疾控部门将其列为西北地区病媒监测对象,建议通过环境治理(如填平沙土缝隙)和滞留喷洒氯菊酯类杀虫剂进行种群控制(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防治指南)。
“蒙古白蛉”是白蛉科昆虫中的一个种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蒙古等地区。以下结合搜索结果对其特征及危害进行说明:
作为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叮咬可导致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此外,还可能传播白蛉热等疾病。
若需更具体的分类学信息(如与其他白蛉亚种的差异),建议参考昆虫学专业文献或地方疾控资料。
巴赛尔解剖学名词不动产信用测量调变器差动多道焊尬梨醇关节囊周的花粉滤器化学雾火警活髓牙检验方法基本通匝节律性经济地理学金属水泥口盖量手器留有遗嘱而死者美地巴嗪脑室脑池造口术赔偿费冗长的答辩声成象十二指肠的斯提普文塑性流体糖蛋白托非索泮微代谢棒状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