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氏听觉学说英文解释翻译、卢瑟福氏听觉学说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Rutherford's theory
分词翻译:
卢的英语翻译:
【医】 rd; rutherford
福的英语翻译:
blessing; good fortune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听觉学的英语翻译:
audiology
说的英语翻译:
say; speak; talk; tell; explain; persuade; theory
专业解析
卢瑟福氏听觉学说(Rutherford's Theory of Hearing),又称电话学说(Telephone Theory),是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卢瑟福(William Rutherford)于1886年提出的解释听觉机制的早期理论。该学说认为,耳蜗的功能类似于电话的受话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如同电话的振动膜,能够以与外界声波相同的频率和模式同步振动,并将这种机械振动直接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听神经,最终被大脑感知为声音。换言之,听觉系统通过频率编码(Frequency Coding)的方式,将声音的频率信息直接转化为神经冲动的频率模式进行传递。
核心观点包括:
- 频率复制(Frequency Following): 外界声波的频率会被耳蜗基底膜上的感受器细胞(毛细胞)精确复制。例如,一个1000 Hz的纯音会引发毛细胞以每秒1000次的频率振动并产生相应频率的神经冲动序列。
- 基底膜整体振动(Whole Basilar Membrane Vibration): 卢瑟福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会引起整个基底膜以该频率同步振动,而非特定部位的共振。这与后来冯·贝凯西(Georg von Békésy)的行波学说(Traveling Wave Theory)有根本区别。
- 神经冲动的频率编码(Frequency Coding in Nerve Impulses): 听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直接对应于声波的频率,大脑通过解读神经冲动的频率模式来辨别音调(Pitch)。
学说的局限性与现代观点:
尽管卢瑟福学说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存在显著缺陷,无法解释所有听觉现象:
- 频率响应上限问题: 单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最高约为1000次/秒,无法编码高于1000 Hz的声音频率(人类听觉范围可达20000 Hz)。这被称为“频率悖论”(Frequency Paradox)。
- 位置编码的缺失: 该学说忽略了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性差异(音调拓扑分布,Tonotopy),而现代研究证实,频率信息主要通过基底膜上最大振动点的位置(位置编码,Place Coding)来表征,尤其是对于中高频声音。
- 无法解释复杂声音感知: 对于复合音或言语等复杂声音的解析能力,该学说缺乏合理的解释机制。
现代听觉生理学认为,听觉频率信息的编码是位置编码(Place Principle)为主,频率编码(Frequency Principle)为辅的混合机制。低频声音(约低于50-500 Hz)的编码可能部分依赖于听神经纤维放电的时间模式(时间编码,Temporal Coding),这可以看作是卢瑟福频率编码思想的有限延伸;而对于中高频声音,位置编码起主导作用。卢瑟福的学说最终被冯·贝凯西的行波学说及其后续发展所取代。
参考来源: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uditory System Physiology) -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ear/Analysis-of-sound-by-the-auditory-system
-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Bookshelf - Neuroscience: Auditory Processing -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0900/
- Kandel, E. R., Schwartz, J. H., & Jessell, T. M. (200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 McGraw-Hill. (Auditory System Chapter)
- Pickles, J. O.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ology of Hearing (4th ed.). Brill.
网络扩展解释
卢瑟福氏听觉学说(Rutherford's theory)是19世纪末由物理学家卢瑟福(E. Rutherford)提出的听觉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知机制。以下是该学说的核心内容和相关分析:
1.理论核心
该学说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以与声音相同的频率振动,即声音的频率直接转化为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例如,当听到500Hz的声音时,基底膜每秒振动500次,并将这种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
2.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 低频解释:该理论适用于500Hz以下的低频声音,因为基底膜的物理振动速度无法匹配高频声波(如1000Hz以上)的频率。
- 局限性:由于基底膜无法实现每秒超过1000次的快速振动,卢瑟福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对高频声音的感知。这一缺陷促使后续学者提出神经齐射理论(排放理论),即多个神经细胞协同工作,通过“齐射”方式传递高频信号。
3.学科背景
卢瑟福氏学说属于听觉生理学领域,涉及医学和心理学交叉研究。其英文译名为“Rutherford's theory”,在早期文献中常被归类为医学理论。
卢瑟福氏听觉学说为理解低频声音感知提供了基础框架,但受限于生理结构,后续理论进一步补充了高频听觉机制。如需更深入的神经机制分析,可参考神经齐射理论或现代听觉生理学研究。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北玄参不加说明的分录残货代表货币电子振动定长字段椴树油反射常数关节周脓肿环流反应器甲粗隆甲基三氨基三苯甲烷酱色糖奸诈胶草胶层甲氧苯醇胺肌腱成形术精细管固有膜卷绷带卡尺蜜苯胺容电载三溴沙仑嗜苏丹性书写分析台球台苔状纤维特快灵外中间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