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氏聽覺學說英文解釋翻譯、盧瑟福氏聽覺學說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Rutherford's theory
分詞翻譯:
盧的英語翻譯:
【醫】 rd; rutherford
福的英語翻譯:
blessing; good fortune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聽覺學的英語翻譯:
audiology
說的英語翻譯:
say; speak; talk; tell; explain; persuade; theory
專業解析
盧瑟福氏聽覺學說(Rutherford's Theory of Hearing),又稱電話學說(Telephone Theory),是英國生理學家威廉·盧瑟福(William Rutherford)于1886年提出的解釋聽覺機制的早期理論。該學說認為,耳蝸的功能類似于電話的受話器,基底膜上的毛細胞如同電話的振動膜,能夠以與外界聲波相同的頻率和模式同步振動,并将這種機械振動直接轉化為神經沖動傳遞給聽神經,最終被大腦感知為聲音。換言之,聽覺系統通過頻率編碼(Frequency Coding)的方式,将聲音的頻率信息直接轉化為神經沖動的頻率模式進行傳遞。
核心觀點包括:
- 頻率複制(Frequency Following): 外界聲波的頻率會被耳蝸基底膜上的感受器細胞(毛細胞)精确複制。例如,一個1000 Hz的純音會引發毛細胞以每秒1000次的頻率振動并産生相應頻率的神經沖動序列。
- 基底膜整體振動(Whole Basilar Membrane Vibration): 盧瑟福認為,不同頻率的聲音會引起整個基底膜以該頻率同步振動,而非特定部位的共振。這與後來馮·貝凱西(Georg von Békésy)的行波學說(Traveling Wave Theory)有根本區别。
- 神經沖動的頻率編碼(Frequency Coding in Nerve Impulses): 聽神經纖維發放沖動的頻率直接對應于聲波的頻率,大腦通過解讀神經沖動的頻率模式來辨别音調(Pitch)。
學說的局限性與現代觀點:
盡管盧瑟福學說在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存在顯著缺陷,無法解釋所有聽覺現象:
- 頻率響應上限問題: 單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最高約為1000次/秒,無法編碼高于1000 Hz的聲音頻率(人類聽覺範圍可達20000 Hz)。這被稱為“頻率悖論”(Frequency Paradox)。
- 位置編碼的缺失: 該學說忽略了基底膜不同部位對不同頻率聲音的敏感性差異(音調拓撲分布,Tonotopy),而現代研究證實,頻率信息主要通過基底膜上最大振動點的位置(位置編碼,Place Coding)來表征,尤其是對于中高頻聲音。
- 無法解釋複雜聲音感知: 對于複合音或言語等複雜聲音的解析能力,該學說缺乏合理的解釋機制。
現代聽覺生理學認為,聽覺頻率信息的編碼是位置編碼(Place Principle)為主,頻率編碼(Frequency Principle)為輔的混合機制。低頻聲音(約低于50-500 Hz)的編碼可能部分依賴于聽神經纖維放電的時間模式(時間編碼,Temporal Coding),這可以看作是盧瑟福頻率編碼思想的有限延伸;而對于中高頻聲音,位置編碼起主導作用。盧瑟福的學說最終被馮·貝凱西的行波學說及其後續發展所取代。
參考來源: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Auditory System Physiology) -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ear/Analysis-of-sound-by-the-auditory-system
-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Bookshelf - Neuroscience: Auditory Processing -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0900/
- Kandel, E. R., Schwartz, J. H., & Jessell, T. M. (200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 McGraw-Hill. (Auditory System Chapter)
- Pickles, J. O.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ology of Hearing (4th ed.). Brill.
網絡擴展解釋
盧瑟福氏聽覺學說(Rutherford's theory)是19世紀末由物理學家盧瑟福(E. Rutherford)提出的聽覺理論,主要用于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感知機制。以下是該學說的核心内容和相關分析:
1.理論核心
該學說認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以與聲音相同的頻率振動,即聲音的頻率直接轉化為基底膜的振動次數。例如,當聽到500Hz的聲音時,基底膜每秒振動500次,并将這種機械振動轉化為神經信號傳遞到大腦。
2.適用範圍與局限性
- 低頻解釋:該理論適用于500Hz以下的低頻聲音,因為基底膜的物理振動速度無法匹配高頻聲波(如1000Hz以上)的頻率。
- 局限性:由于基底膜無法實現每秒超過1000次的快速振動,盧瑟福的理論無法解釋人類對高頻聲音的感知。這一缺陷促使後續學者提出神經齊射理論(排放理論),即多個神經細胞協同工作,通過“齊射”方式傳遞高頻信號。
3.學科背景
盧瑟福氏學說屬于聽覺生理學領域,涉及醫學和心理學交叉研究。其英文譯名為“Rutherford's theory”,在早期文獻中常被歸類為醫學理論。
盧瑟福氏聽覺學說為理解低頻聲音感知提供了基礎框架,但受限于生理結構,後續理論進一步補充了高頻聽覺機制。如需更深入的神經機制分析,可參考神經齊射理論或現代聽覺生理學研究。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