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解离英文解释翻译、离子解离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ionic dissociation
分词翻译:
离子的英语翻译:
ion
【化】 ion
【医】 ion
解离的英语翻译:
【机】 breakdown; breaking dissociation
专业解析
离子解离 (Ion Dissociation) 的汉英词典释义与科学解析
一、 术语定义 (中英对照)
- 中文术语: 离子解离 (Lí zǐ jiě lí)
- 英文术语: Ion Dissociation
- 核心释义: 指一个中性分子 (Neutral Molecule) 在特定条件(如溶剂作用、加热、辐射等)下,分解或分裂成为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Ions) 的化学过程。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存在解离平衡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 汉英词典角度解析: “离子”对应“Ion”,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解离”对应“Dissociation”,指分离、分开。因此,“离子解离”直译为“Ion Dissociation”,即分子分离成离子的过程。
二、 详细科学解释
-
解离机制:
- 在共价化合物中,当分子内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电负性)差异极大时,共用电子对会完全转移到电负性更大的原子一方,导致化学键断裂。例如氯化氢 (HCl) 气体分子溶于水时,H-Cl 键断裂,形成氢离子 (H⁺) 和水合氢离子 (H₃O⁺) 以及氯离子 (Cl⁻)。
- 在离子化合物中,固态时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离子键)紧密结合在晶格中。当溶于极性溶剂(如水)或熔融时,晶格结构被破坏,阴、阳离子摆脱彼此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例如氯化钠 (NaCl) 固体溶于水形成钠离子 (Na⁺) 和氯离子 (Cl⁻)。这个过程更常被称为电离 (Ionization),但在广义上,离子化合物溶解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也属于解离范畴。,
-
解离平衡:
- 对于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解离过程是可逆的,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称为解离平衡。可以用解离常数 (Dissociation Constant, Kd 或 Ka/Kb) 来描述平衡时离子与未解离分子的浓度关系。
- 示例 (醋酸解离):
$$
ce{CH3COOH <=> H⁺ + CH3COO⁻}
$$
$$
K_a = frac{[H⁺][CH3COO⁻]}{[CH3COOH]}
$$
其中 Ka 是醋酸的酸解离常数。
-
影响因素:
- 溶剂极性: 极性溶剂(如水)能有效减弱离子间的静电引力或促进共价键的极性增强,是促使解离发生的关键因素。溶剂介电常数越高,解离越容易。
- 温度: 升高温度通常有利于解离(增加离子动能,破坏化学键或晶格)。
- 物质本性: 化学键的强度、分子的极性、离子晶格的稳定性等内在性质决定了物质解离的难易程度(强电解质 vs 弱电解质)。,
三、 应用与意义
-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 溶液能导电的根本原因是其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解离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是其导电的前提。
- 化学反应: 许多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酸碱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
- 生物体系: 离子解离在生物体内至关重要,如神经信号传导(涉及 Na⁺, K⁺ 离子跨膜流动)、肌肉收缩(涉及 Ca²⁺ 离子)、维持体液渗透压和 pH 值(涉及 H⁺, HCO₃⁻ 等)都依赖于离子的存在和迁移。,
权威参考来源:
- IUPAC Gold Book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金皮书) - 化学术语的国际标准定义来源。 (术语定义标准) [概念来源]
- 《物理化学》教材 (如 Atkins, Levine 等经典著作) - 详细阐述解离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平衡原理。 (机制与平衡理论基础) [概念来源]
- 《无机化学》教材 (如 Shriver & Atkins, Housecroft & Constable 等) - 解释离子化合物结构、溶解及离子水化过程。 (离子化合物解离机制) [概念来源]
- 《分析化学》教材 (如 Skoog, Harris 等) - 深入讨论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酸碱理论及 pH 计算。 (解离平衡与应用) [概念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离子解离(Ion Dissociation)是指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分解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带正、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的过程。这一现象常见于以下场景:
1. 基本定义与类型
- 离子化合物解离:如NaCl(氯化钠)溶解于水或熔融时,分解为Na⁺和Cl⁻($$ text{NaCl} rightarrow text{Na}^+ + text{Cl}^- $$)。
- 共价化合物解离:如HCl(氯化氢)溶于水后,极性分子被水分子拆分为H⁺和Cl⁻($$ text{HCl} rightarrow text{H}^+ + text{Cl}^- $$)。
2. 发生条件
- 溶剂作用:极性溶剂(如水)通过溶剂化作用削弱化合物内部化学键,促使其解离。
- 熔融状态:高温下离子晶体(如NaCl)克服晶格能,解离为自由离子。
3. 解离程度与影响因素
- 强电解质:完全解离(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类)。
- 弱电解质:部分解离,存在动态平衡(如醋酸:$$ text{CH}_3text{COOH} rightleftharpoons text{H}^+ + text{CH}_3text{COO}^- $$)。
- 影响因素:化合物结构(离子键易解离)、溶剂极性、温度等。
4. 实际应用与现象
- 溶液导电性:解离产生的离子使溶液导电(如电解质溶液)。
- 化学反应:离子解离是酸碱中和、电化学反应(如电池)的基础。
- 生物学意义: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梯度(如Na⁺/K⁺泵)。
5. 相关理论
- 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提出电解质在溶液中解离为离子。
- 电离平衡常数(K):定量描述弱电解质的解离程度(如醋酸的$$ K_a = frac{[text{H}^+][text{CH}_3text{COO}^-]}{[text{CH}_3text{COOH}]} $$)。
若需更深入的机制(如溶剂化作用细节)或具体化合物的解离行为,可进一步说明方向。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白铅半破产孢子果崩离电压不能生活的捕食俄歇效应分离锯核染质碎裂喉痉挛胡桃醌交磁安匝数喹唑啉利普曼氏运用不能陆地颅面角幔美国法庭科学学会梅宗讷夫氏绷带能级图拧紧耦合矩阵普罗碘铵惹德洛氏征视隐窝实质特纳氏征听其自然同形小配子推迟时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