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解離英文解釋翻譯、離子解離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ionic dissociation
分詞翻譯:
離子的英語翻譯:
ion
【化】 ion
【醫】 ion
解離的英語翻譯:
【機】 breakdown; breaking dissociation
專業解析
離子解離 (Ion Dissociation) 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科學解析
一、 術語定義 (中英對照)
- 中文術語: 離子解離 (Lí zǐ jiě lí)
- 英文術語: Ion Dissociation
- 核心釋義: 指一個中性分子 (Neutral Molecule) 在特定條件(如溶劑作用、加熱、輻射等)下,分解或分裂成為帶相反電荷的離子 (Ions) 的化學過程。這個過程是可逆的,存在解離平衡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 漢英詞典角度解析: “離子”對應“Ion”,指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解離”對應“Dissociation”,指分離、分開。因此,“離子解離”直譯為“Ion Dissociation”,即分子分離成離子的過程。
二、 詳細科學解釋
-
解離機制:
- 在共價化合物中,當分子内原子間共用電子對的能力(電負性)差異極大時,共用電子對會完全轉移到電負性更大的原子一方,導緻化學鍵斷裂。例如氯化氫 (HCl) 氣體分子溶于水時,H-Cl 鍵斷裂,形成氫離子 (H⁺) 和水合氫離子 (H₃O⁺) 以及氯離子 (Cl⁻)。
- 在離子化合物中,固态時離子通過靜電作用(離子鍵)緊密結合在晶格中。當溶于極性溶劑(如水)或熔融時,晶格結構被破壞,陰、陽離子擺脫彼此的束縛,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例如氯化鈉 (NaCl) 固體溶于水形成鈉離子 (Na⁺) 和氯離子 (Cl⁻)。這個過程更常被稱為電離 (Ionization),但在廣義上,離子化合物溶解産生自由離子的過程也屬于解離範疇。,
-
解離平衡:
- 對于弱電解質(如弱酸、弱堿),解離過程是可逆的,會達到一個動态平衡狀态,稱為解離平衡。可以用解離常數 (Dissociation Constant, Kd 或 Ka/Kb) 來描述平衡時離子與未解離分子的濃度關系。
- 示例 (醋酸解離):
$$
ce{CH3COOH <=> H⁺ + CH3COO⁻}
$$
$$
K_a = frac{[H⁺][CH3COO⁻]}{[CH3COOH]}
$$
其中 Ka 是醋酸的酸解離常數。
-
影響因素:
- 溶劑極性: 極性溶劑(如水)能有效減弱離子間的靜電引力或促進共價鍵的極性增強,是促使解離發生的關鍵因素。溶劑介電常數越高,解離越容易。
- 溫度: 升高溫度通常有利于解離(增加離子動能,破壞化學鍵或晶格)。
- 物質本性: 化學鍵的強度、分子的極性、離子晶格的穩定性等内在性質決定了物質解離的難易程度(強電解質 vs 弱電解質)。,
三、 應用與意義
- 電解質溶液導電性: 溶液能導電的根本原因是其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離子解離是電解質在溶液中産生自由離子的過程,是其導電的前提。
- 化學反應: 許多在水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反應(如複分解反應、酸堿反應)實質上是離子間的反應。
- 生物體系: 離子解離在生物體内至關重要,如神經信號傳導(涉及 Na⁺, K⁺ 離子跨膜流動)、肌肉收縮(涉及 Ca²⁺ 離子)、維持體液滲透壓和 pH 值(涉及 H⁺, HCO₃⁻ 等)都依賴于離子的存在和遷移。,
權威參考來源:
- IUPAC Gold Book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金皮書) - 化學術語的國際标準定義來源。 (術語定義标準) [概念來源]
- 《物理化學》教材 (如 Atkins, Levine 等經典著作) - 詳細闡述解離的熱力學、動力學及平衡原理。 (機制與平衡理論基礎) [概念來源]
- 《無機化學》教材 (如 Shriver & Atkins, Housecroft & Constable 等) - 解釋離子化合物結構、溶解及離子水化過程。 (離子化合物解離機制) [概念來源]
- 《分析化學》教材 (如 Skoog, Harris 等) - 深入讨論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酸堿理論及 pH 計算。 (解離平衡與應用) [概念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離子解離(Ion Dissociation)是指化合物在特定條件下分解為自由移動的離子(帶正、負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的過程。這一現象常見于以下場景:
1. 基本定義與類型
- 離子化合物解離:如NaCl(氯化鈉)溶解于水或熔融時,分解為Na⁺和Cl⁻($$ text{NaCl} rightarrow text{Na}^+ + text{Cl}^- $$)。
- 共價化合物解離:如HCl(氯化氫)溶于水後,極性分子被水分子拆分為H⁺和Cl⁻($$ text{HCl} rightarrow text{H}^+ + text{Cl}^- $$)。
2. 發生條件
- 溶劑作用:極性溶劑(如水)通過溶劑化作用削弱化合物内部化學鍵,促使其解離。
- 熔融狀态:高溫下離子晶體(如NaCl)克服晶格能,解離為自由離子。
3. 解離程度與影響因素
- 強電解質:完全解離(如強酸、強堿、大多數鹽類)。
- 弱電解質:部分解離,存在動态平衡(如醋酸:$$ text{CH}_3text{COOH} rightleftharpoons text{H}^+ + text{CH}_3text{COO}^- $$)。
- 影響因素:化合物結構(離子鍵易解離)、溶劑極性、溫度等。
4. 實際應用與現象
- 溶液導電性:解離産生的離子使溶液導電(如電解質溶液)。
- 化學反應:離子解離是酸堿中和、電化學反應(如電池)的基礎。
- 生物學意義:維持細胞内外的離子濃度梯度(如Na⁺/K⁺泵)。
5. 相關理論
- 阿累尼烏斯電離理論:提出電解質在溶液中解離為離子。
- 電離平衡常數(K):定量描述弱電解質的解離程度(如醋酸的$$ K_a = frac{[text{H}^+][text{CH}_3text{COO}^-]}{[text{CH}_3text{COOH}]} $$)。
若需更深入的機制(如溶劑化作用細節)或具體化合物的解離行為,可進一步說明方向。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