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recipient
在汉英词典学视角下,“接受者”作为核心词汇具有以下专业释义与语言学特征:
接受者 (jiēshòuzhě)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将“recipient”定义为“a person who receives something”,强调其动作承受性。
在句子结构中,“接受者”常充当间接宾语或介词宾语,体现为:
物品接收(物理实体)
例:捐赠的接受者 → The recipient of the donation
语法解析:介词“of”引导接受者与所属物的关系(Cambridge Dictionary, "recipient"词条)。
信息/情感承受者(抽象概念)
例:他成为批评的接受者 → He became the recipient of criticism.
语义特征:隐含被动性,强调外部施加性影响(Merriam-Webster, "recipient"释义)。
词汇 | 差异点 | 典型场景 |
---|---|---|
接受者 | 强调“接收结果”,隐含被动属性 | 法律文件、捐赠行为、数据传输 |
接收方 | 侧重“主动接纳过程”,多用于双向交互 | 通信协议、合同签订 |
收件人 | 特指实体物品收取者,范围较窄 | 物流、邮政系统 |
语料佐证:
在TCP/IP协议中,“接收方(receiver)”需主动发送确认信号,而“接受者(recipient)”仅指数据终点(《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遗产接受者”必须译为“beneficiary”(受益人),避免直译歧义(《元照英美法词典》)。
在语用学中,“接受者”对应“addressee”,专指言语行为对象(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提示:以上释义整合自语言学权威出版物,如需完整词库参考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接受者”是一个多领域通用的概念,核心含义指接收、接纳信息、物品或行为的一方,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语言学与传播学
在交流过程中,接受者是信息传递的终点,如对话中的听者、文章的读者、广告的观众等。例如,在“发送者-信息-接受者”模型中,接受者需解码信息并赋予其意义。
社会学与心理学
指社会互动中被动或主动接纳他人行为、情感或价值观的个体。例如,慈善捐赠中的受助者、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均属于接受者角色。
法律与商业
在合同或交易中,接受者是接收物品、服务或权利的一方,如快递签收人、版权被授权方。此时“接受者”可能涉及法律责任的转移。
哲学与符号学
强调接受者对意义的主动建构,认为信息的意义并非完全由发送者决定,而是通过接受者的经验、文化背景重新诠释形成。
注意:“接受者”与“接收者”常被混用,但前者更强调“接纳”的主观性(如接受观点),后者侧重客观接收动作(如接收包裹)。实际使用需根据语境判断侧重点。
帮手超高频回路带式过滤机殆周期函数到场电子束钻孔二等水兵二级储备复选框高尔基氏疟疾定律国际银团汗腺的货柜营运人减速化接触角和润湿晶状体星线克劳泽氏植皮法理智意识门秀金反应内消旋作用热沉淀素人工链接三铝山林所有权噬尘细胞十进制标记嗜酸性粒数据库类型数学预测外圆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