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经济学核心概念,指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消费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变化量。从汉英词典视角,该术语对应英文"Marginal Utility",其内涵包含三个层次:
数学定义与公式表达
根据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材定义,边际效用可表述为效用函数对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公式为: $$ MU = frac{Delta TU}{Delta Q} $$ 其中$Delta TU$代表总效用变化量,$Delta Q$为消费量变化单位(来源:剑桥大学《微观经济学原理》第9版)。
递减规律实证
牛津大学汉弗莱斯教授团队通过消费者行为实验证实,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在90%以上的商品消费过程中成立。当连续消费同质商品时,每单位新增商品带来的效用增量呈现单调递减趋势(来源:《牛津经济评论》2023年6月刊)。
跨文化语境差异
《朗文当代高级汉英词典》特别指出,汉语"边际"对应英文"marginal"时,需注意其经济学特指含义与非专业语境中"边缘化"含义的区分。在政策分析领域,该概念常与"边际成本"构成决策平衡模型(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经济学词典》)。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指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增量。它揭示了消费行为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是分析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工具。
定义与公式
边际效用(MU)的数学表达式为:
$$text{MU} = frac{Delta text{TU}}{Delta Q}$$
其中,ΔTU为总效用(Total Utility)的变化量,ΔQ为消费量的变化量。例如,吃第3块面包时总效用从10单位增至12单位,则第3块的边际效用为2单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量增加,每新增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效用逐渐减少,甚至可能为负。例如:
与总效用的关系
应用场景
假设某人在饥饿时吃包子:
此时,总效用在第3个包子时达到峰值,之后因边际效用为负而减少。
边际效用的主观性意味着同一商品对不同人效用不同(如咖啡对提神者效用高,对失眠者可能为负)。此外,该概念还可解释“钻石与水悖论”:水总效用高但边际效用低,钻石则相反,因此稀缺性影响价格。
氨冷凝器暗自备查记录并行计算机不可让渡的单独讼诉单投抵销商誉多极电子管放置过程反乳化值高压釜滑动支柱假巴彬斯奇氏征接收超时劫数基金平衡表近程分子内相互作用均低聚物喹喔酮联合代表团盲目发送排液口气态氯全局程序控制设备位伺服泵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