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readability
可读性(Readability)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定义为"文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其对应的英文术语为"readability"。该概念包含语言表达清晰度与信息接收效率的双重属性,主要从三个维度影响文本质量:
语言结构维度
语言学家G. R. Klare在《可读性手册》中指出,词汇复杂度、句式长度和语法结构直接影响认知负荷。例如高频词汇的使用能降低理解门槛,复合句拆分可提升信息消化效率。
视觉呈现维度
根据国际排版协会《文字设计规范》,字号、行距、段落间距等排版要素通过视觉通道影响阅读流畅度。实证研究表明,1.5倍行距可使阅读速度提升18%。
信息组织维度
认知心理学家T. T. Rogers在《信息架构原理》中强调,层级分明的标题系统与逻辑连贯的段落衔接能增强内容可追溯性。技术文档采用"总-分-总"结构可使信息留存率提高27%。
该概念在教育领域体现为教材分级系统,在出版行业转化为易读性指数计算公式(如Flesch-Kincaid公式):
$$
text{可读性分数} = 206.835 - 1.015left(frac{text{总词数}}{text{总句数}}right) - 84.6left(frac{text{总音节数}}{text{总词数}}right)
$$
在数字媒体领域,Web内容可访问性指南(WCAG 2.1)明确要求文本对比度达到4.5:1以上以保障视障用户的可读性。
“可读性”指文本或信息被读者轻松理解、流畅阅读的程度,是衡量内容表达清晰性和受众接受度的重要指标。其核心在于降低认知负担,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常用可读性公式如Flesch Reading Ease: $$ RE = 206.835 - 1.015left(frac{text{总单词数}}{text{总句子数}}right) - 84.6left(frac{text{总音节数}}{text{总单词数}}right) $$ 得分60-70为“标准”水平,适合普通读者。
提升可读性需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可通过工具(如Hemingway Editor)辅助检测优化。具体实践中需根据受众特征(如年龄、文化背景)动态调整策略。
安装载荷白苦土参数故障测隙规成心细胞鹑鸡类的底稿反磁极性管线掺合后莫奎宁后天性表皮松解回流泵净收益分配计算表唠叨训人的人累进误差棱镜摄谱仪链霉胍磷光光谱螺旋式双金属温度计扭力计诺乃清洁剂取得指令软骨胳生成函数噬木糖杆菌水杨酸锌糊说明标量类型数值科学推定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