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loisonne
景泰蓝(Jingtai Blue / Cloisonné)
定义与工艺特征
景泰蓝是一种以铜为胎体,表面施以珐琅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其英文通称为“cloisonné”,源自法语“cloison”(意为隔断),指用金属丝(通常为铜或铜合金)在胎体表面掐出图案轮廓,再填充各色珐琅釉料的分区工艺。核心步骤包括:制胎、掐丝、点蓝(填充釉料)、烧蓝、磨光、镀金。成品色彩绚丽,纹样繁复,兼具金属的坚固性与釉料的玻璃质感,是中国金属珐琅工艺的代表。
历史渊源与命名
“景泰蓝”得名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故宫博物院研究指出,明代景泰帝时期因皇室推崇,铜胎掐丝珐琅工艺臻于成熟,尤以钴蓝釉料为底色,故后世以“景泰蓝”统称此类器物。需注意的是,该工艺实际起源于元代(14世纪),经明代技术改良后鼎盛,清代进一步融合绘画技法,发展出更细腻的风格。
艺术与文化价值
景泰蓝纹饰多取材自传统吉祥图案(如缠枝莲、云龙纹)、自然景物及神话故事,釉色以蓝(钴)、绿(孔雀石)、红(辰砂)为主。大英博物馆馆藏分析认为,其工艺融合了青铜铸造、瓷器釉彩与丝绸纹样三大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金镶玉嵌”的审美哲学。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权威定义参考
术语英译辨析
“景泰蓝”的英译除“cloisonné”外,早期西方文献亦用“Peking enamel”(北京珐琅),因清代造办处集中于北京。现代专业文献统一采用“cloisonné”,而“Jingtai Blue”则强调其文化专属性,常见于博物馆展品标注(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馆藏)。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特种金属工艺品,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其名称来源于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工艺鼎盛期及标志性的蓝色釉料。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构成
景泰蓝以铜为胎,用扁铜丝掐成花纹焊于胎体,再填入珐琅釉料烧制而成,最终经磨光、镀金等工序完成。其制作包含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等复杂步骤,需融合金属加工、珐琅熔炼、美术设计等多领域技艺。
名称由来
总结而言,景泰蓝不仅是工艺技术的结晶,更承载了明清宫廷审美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记,至今仍为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
暗中监视薄片制品标准列宽补缺术彩色的产后腹痛成对比较分类存帐室单房水泡电动会计机器肥粒体共同意见管理培训计划管式冷凝器横切面活化极化晶格结构计算机化运筹学寄信滥用r音膜整合锥内分子层嵌套程序结构权利的根据取消禁运任意处罚扫描点失传数据通道多路复用器通电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