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核反应英文解释翻译、亲核反应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nucleophilic reaction
分词翻译:
亲的英语翻译:
benignity; for oneself; parent; relative
核反应的英语翻译:
【化】 nuclear reaction
【医】 nucleal reaction
专业解析
亲核反应(Nucleophilic Reaction)是有机化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一类由亲核试剂(Nucleophile)进攻缺电子中心(通常是带正电或部分正电的碳原子)引发的化学反应。其名称源于汉字“亲”(亲近、进攻)和“核”(原子核/正电中心),形象描述了试剂对正电中心的亲和性。
一、反应机制与特点
-
亲核试剂特性
亲核试剂(如OH⁻、CN⁻、NH₃等)富含电子,易提供电子对形成新键。其英文“Nucleophile”由“nucleo-”(核)和“-phile”(亲)构成,直译为“亲核体”。
-
反应位点
反应发生在缺电子底物上,常见于:
- 卤代烃的碳卤键(Cδ⁺–Xδ⁻)
- 羰基化合物的碳氧双键(Cδ⁺=Oδ⁻)
- 如溴乙烷(CH₃CH₂Br)中Br的电负性使相邻碳显正电性,易受OH⁻进攻生成乙醇。
-
分类与实例
二、应用领域
- 药物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合成依赖β-内酰胺环的亲核开环反应。
- 材料科学:聚碳酸酯通过双酚A与光气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备。
- 生物代谢:酶催化中亲核氨基酸(如丝氨酸)进攻底物是常见机制。
三、权威定义参考
- IUPAC定义:亲核试剂与底物形成新共价键的反应,伴随旧键断裂(取代)或不伴随(加成)[美国化学会术语库, 2023]。
- 《有机化学》教材:亲核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富集体系对电子缺失体系的进攻(邢其毅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 ISBN 978-7-301-27921-1
美国化学会《药物化学评论》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1561
邢其毅等,《有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亲核反应(Nucleophilic Reaction)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指亲核试剂(带负电荷或孤对电子的物质)进攻底物中的亲电中心(如缺电子碳原子),导致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以下是详细解释:
1.核心概念
- 亲核试剂:具有富电子性质的物质,如OH⁻、CN⁻、NH₃、RO⁻等。它们通过提供电子对与缺电子中心结合。
- 亲电中心:通常为带正电或极性键中的正端(如卤代烃中的α碳、羰基碳等)。
- 反应本质:电子重新分布形成更稳定的产物,例如取代反应或加成反应。
2.主要类型
(1)亲核取代反应(SN)
- SN1:分步反应,先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与亲核试剂结合(如三级卤代烃的水解)。
特点:速率仅与底物浓度有关,立体化学可能发生外消旋化。
- SN2:协同一步反应,亲核试剂从背面进攻,导致构型翻转(如溴乙烷与NaOH反应)。
特点:速率与底物和试剂浓度均相关,立体化学翻转(瓦尔登反转)。
(2)亲核加成反应
- 典型例子是醛、酮与亲核试剂的反应(如HCN与丙酮生成氰醇)。
3.影响因素
- 底物结构:SN1倾向三级碳(易形成稳定碳正离子),SN2倾向一级碳(空间位阻小)。
- 离去基团:良好的离去基团(如I⁻、Br⁻)加速反应。
- 溶剂:极性溶剂(如水)促进SN1(稳定中间体),非极性溶剂更利于SN2。
- 亲核性强度:试剂的亲核性越强(如I⁻ > Br⁻),反应越快。
4.应用
- 合成醇、醚、胺等化合物(如制药工业中C-O、C-N键的构建)。
- 用于分析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现象,指导有机合成路径设计。
若需具体反应式或实例,可进一步补充说明!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蝉联粗碾辊单值地质处置法律措施返回键反时针转富瓦烯光标地址过仲醛古生物学者好比后悔化学硫化加热板聚烯良姜酮链之碘化螺旋关节脉冲高度选择琼脂凝胶扩散燃烧强度生产指令生物透析砷剂十肽妥尔油屠宰场哇哇地叫嚷未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