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lapse; lose face
坍台(tāntái)是汉语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吴语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丢脸、出丑
指因言行失当或遭遇尴尬事件而使自己或他人颜面受损。
例:当众被揭穿谎言,实在坍台。
英文对应词:lose face /be disgraced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65页。
(事情)失败、垮台
形容计划、事业等未能成功或中途崩溃。
例: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坍台。
英文对应词:collapse /fall through
来源:《吴方言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第412页。
使难堪、拆台
作为动词时,表示故意让他人陷入窘境。
例:他故意在会上质疑经理,存心坍经理的台。
英文对应词:embarrass someone /undermine
来源:汉典网(zdic.net)"坍台"词条释义。
权威英文释义参考
牛津词典将"坍台"译为:"to suffer a loss of prestige; to be discredited"(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2010, p. 1478),强调社会声誉的丧失。柯林斯词典则补充其动词用法:"cause humiliation to a person"(Collins Chinese Dictionary, 2016, p. 892),突显主动使人蒙羞的含义。
方言文化背景
该词源于江浙沪地区方言,"坍"指坍塌,"台"代指体面或舞台,字面意为"面子倒塌"。据《上海话大词典》记载,19世纪上海开埠后,该词随商贸活动传播至全国,成为汉语常用俚语。
“坍台”是一个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吴语区(如上海及周边地区),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垮台(多指事业或局面崩溃)
指原本稳定的状态突然崩溃,无法维持。例如企业倒闭、计划失败等场景。
例句:茅盾在《子夜》中提到“一直逼到吴老三坍台”,即形容对方事业崩溃。
丢脸、出丑
多用于形容个人或群体在社交场合因言行不当而丧失颜面。
例句:邹韬奋在《患难馀生记》中描述检察官“坍台”,即指其当众丢脸。
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方言研究文献。
按总价值变常眼测量器菜子酸肠周的挫抑碘珊氨酸底边动脉曲张对颌弓发源地副领事高峻共轭像工业装置红霉素乳糖酸盐家庭脊髓性肌萎缩卡塞拉酸裂化炉焦油鳞状粗分蜡硫羟酸酯朦胧地前置组件起始密码子全废料链钢法三氯化六氨钴受压损坏图形文件外部命令微处理机部件未同意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