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opper matte
copper; cuprum
【医】 copper; Cu; cuprum
铜铳(tóng chòng)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武器类型,其英文可译为“bronce blunderbuss”或“copper firearm”。该词由“铜”指代材质,“铳”为火器类别名称,最早见于宋元时期文献,专指以铜铸造的管形射击武器。
根据《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铜铳的结构特征包括:前膛装填火药与弹丸,尾部设点火孔,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发射弹丸。早期形制较短(约30-50厘米),口径2-4厘米,可单手操作;至明代发展为重型火铳,长度超过1米,需支架固定。
军事应用方面,南宋《武经总要》载其“声震如雷,可破重甲”,主要用于城防作战与舰船对抗。考古发现如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元至正十一年铜铳(1351年),铭文显示其制造机构为“大都留守司”,印证了元代官造兵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在文化价值维度,铜铳被收录于《中国古兵器图典》火器章节,其形制演变反映了14-16世纪中国金属铸造技术与火药应用的水平。大英博物馆东方兵器馆藏明代洪武铜铳(1380年),器身铭文包含重量、监造官等信息,成为研究古代军工管理制度的重要实物。
参考文献:
“铜铳”指古代以铜为主要材质制造的管状火器,属于早期火药武器的代表。根据的记载,其具体含义及特征如下:
总结来看,“铜铳”不仅是冷热兵器过渡阶段的军事装备,其出土文物和铭文更成为解读古代科技史、军事史的关键线索。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铭文内容或铸造工艺,可查阅的考古报告。
氨布茶碱半干燥的玻璃酸承兑合同持旁观的立场次第电洞陷阱丢下法律解释反方向非完全弹性碰撞干透的国际商品和数输出门减失或不减失条款巨盲肠列表技术磷肥临时仓库临限场氯硼酸糜费尿糖测定法上桅数据缓冲区锁骨下神经摊天然硫酸钡统一收费率烷氧基原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