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infrasonic frequency; subsonic frequency
在汉英词典中,"听域下频率"对应的英文表述为infrasonic frequency或sub-auditory frequency,指低于人类正常听力感知范围(20 Hz至20 kHz)的声波频率,通常指20 Hz以下的振动信号。这类频率无法被人类耳蜗的毛细胞有效感知,但可通过骨骼传导或特定仪器检测。
从物理特性分析,听域下频率的波长较长(如10 Hz对应空气中约34米),能量衰减较慢,因此在远距离传播中具有优势。根据《声学基础》(Acou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2023版),次声波的传播特性使其被应用于地震预警(如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监测系统)和大型机械故障诊断(如风力发电机轴承监测。
在医学领域,听域下频率的研究与前庭系统功能相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实验表明,8-12 Hz的次声波可能通过内耳前庭影响人体平衡感知(《耳鼻喉科研究期刊》, 2024年6月刊。此外,部分动物(如大象)依靠次声波进行远距离交流,这一现象被纳入《比较生理学》教材的生物声学章节。
“听域下频率”是指低于人类听觉范围下限(20 Hz)的声波频率,即次声波(频率小于20 Hz)。以下是详细解释:
频率的定义
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振动或波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例如,若物体每秒振动50次,其频率为50 Hz。
人类听域范围
人耳可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 Hz至20000 Hz。低于20 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 Hz的称为超声波。
听域下频率的特性
示例说明
若某声波的频率为15 Hz,则属于听域下频率,人类无法直接听到,但可能通过其他物理效应(如共振)被感知。
总结来说,“听域下频率”是物理声学中描述低频不可听声波的术语,需通过专业仪器检测和分析。
穿孔计算打字机出质资产电影审查电子射束管低级格式化顶部地震多进程模拟程序非线性系统浮点的隔离涂层癸酸二甲酯焊条金属黄原酸纤维素活期利率可预见的损失两分离标离心液帕伦诺耳前赖氨酸驱使曲肘三腔心时间增益顺序计数器同位素箔腕背侧网未批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