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frasonic frequency; subsonic frequency
在漢英詞典中,"聽域下頻率"對應的英文表述為infrasonic frequency或sub-auditory frequency,指低于人類正常聽力感知範圍(20 Hz至20 kHz)的聲波頻率,通常指20 Hz以下的振動信號。這類頻率無法被人類耳蝸的毛細胞有效感知,但可通過骨骼傳導或特定儀器檢測。
從物理特性分析,聽域下頻率的波長較長(如10 Hz對應空氣中約34米),能量衰減較慢,因此在遠距離傳播中具有優勢。根據《聲學基礎》(Acou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2023版),次聲波的傳播特性使其被應用于地震預警(如日本氣象廳的地震監測系統)和大型機械故障診斷(如風力發電機軸承監測。
在醫學領域,聽域下頻率的研究與前庭系統功能相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實驗表明,8-12 Hz的次聲波可能通過内耳前庭影響人體平衡感知(《耳鼻喉科研究期刊》, 2024年6月刊。此外,部分動物(如大象)依靠次聲波進行遠距離交流,這一現象被納入《比較生理學》教材的生物聲學章節。
“聽域下頻率”是指低于人類聽覺範圍下限(20 Hz)的聲波頻率,即次聲波(頻率小于20 Hz)。以下是詳細解釋:
頻率的定義
頻率表示單位時間内振動或波動的次數,單位為赫茲(Hz)。例如,若物體每秒振動50次,其頻率為50 Hz。
人類聽域範圍
人耳可感知的聲音頻率範圍為20 Hz至20000 Hz。低于20 Hz的聲波稱為次聲波,高于20000 Hz的稱為超聲波。
聽域下頻率的特性
示例說明
若某聲波的頻率為15 Hz,則屬于聽域下頻率,人類無法直接聽到,但可能通過其他物理效應(如共振)被感知。
總結來說,“聽域下頻率”是物理聲學中描述低頻不可聽聲波的術語,需通過專業儀器檢測和分析。
矮胖的貝-哈二氏征布-安二氏試驗初步試驗存入數據單射函數吊車軌地方改善準備反射密度反射誤差符號處理系統鈣質浸潤鉻鐵購料單矽鎢酸計算機對策看咳必清硫酸铵試驗馬爾基氏小體脈沖期間蜜熊上踝的深度優先生成樹受控掃描特赦證明書調節備料挑剔地完全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