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汐的漢英詞典釋義與科學解析
一、基礎定義
在漢英詞典中,“潮汐”對應英文術語“tide”,指地球海洋表面受天體引力(主要是月球和太陽)作用産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其中白天的漲落稱“潮”,夜晚的漲落稱“汐”,合稱“潮汐”(《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二、科學機制
潮汐由引潮力 驅動,遵循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
F = G frac{m_1 m_2}{r}
$$
其中 ( F ) 為引力,( G ) 為引力常數,( m_1, m_2 ) 為天體質量,( r ) 為距離。月球因距離近,其引潮力約為太陽的2.2倍(NASA科學可視化工作室)。
三、類型與特征
四、文化意義
潮汐在文學中象征時間流逝與自然韻律,如英語諺語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歲月不待人),中文對應“歲月如潮,不待人”(《英漢大詞典》)。
五、現代應用
潮汐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方向。全球最大潮汐電站韓國始華湖電站裝機容量254MW,年發電量5.4億千瓦時(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報告)。
權威參考來源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 "tide" 詞條.
NASA Science Visualization Studio. How Tides Work. https://svs.gsfc.nasa.gov/11084
中國自然資源部. 《2023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潮汐章節.
陸谷孫. 《英漢大詞典》第2版. 上海譯文出版社.
IRENA. Tidal Energy Technology Brief. https://www.irena.org/publications/2016/IRENA-Tidal-Energy-V4_web
潮汐是沿海地區因天體引力作用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潮汐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下産生的周期性垂直升降運動。白天出現的漲落稱為“潮”,夜晚的則稱“汐”,合稱“潮汐”。除海洋外,地殼和大氣也存在類似現象,但通常“潮汐”特指海洋潮汐。
成因與機制
主要受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影響,其中月球因距離更近,作用更顯著。引潮力是萬有引力與地球繞天體公轉産生的慣性離心力的合力,導緻海水周期性漲落。每日通常有兩次漲落,部分海域因地形等因素僅出現一次。
分類與表現
擴展影響與應用
潮汐能作為可再生能源被利用,例如通過修築攔潮壩發電。此外,潮汐對航運、漁業和海岸生态有重要影響。
詞源與文化
古代将白天的海水湧流稱為“潮”,夜晚稱“汐”,這一命名體現了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北齊文獻《顔氏家訓》已有相關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潮汐能開發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學術文獻或專業百科資料。
奧賽氏現象白色特性不包括的抽汽輪機從屬操作第二範式笛塞爾機對角的鈍感性肉芽福爾可定感覺過敏性多骨膜炎高級程式員含铋的環形肉芽腫甲基苄代甲代甲基胺膠狀息肉加速内存堇菜屬卡耳酸氪化矽膠棱鏡光譜栗色的熱離能量變換桑寄生屬世華聯合商業銀行數據規則特别準備基金特殊資産貼現系數突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