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腦室(Fifth Ventricle),又稱透明隔腔(Cavum Septi Pellucidi, CSP),是位于大腦中線的一個潛在性腔隙。它并非真正的獨立腦室,而是由兩側透明隔薄膜在中線未完全融合形成的間隙。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大多數人的透明隔會完全閉合;若未閉合,則形成持續存在的腔隙,即第五腦室。
第五腦室位于胼胝體下方、兩側側腦室前角之間,其邊界由透明隔的兩層薄膜構成。正常情況下,腔内充滿腦脊液(CSF),并通過微小通道與側腦室相通。其存在與否具有個體差異性:約15%-85%的新生兒存在此結構,而成人中僅約1%-20%可檢測到持續性透明隔腔。
胚胎發育早期,透明隔由神經管中線結構分化而來。若兩側透明隔薄膜(源于胚胎端腦)在妊娠晚期至出生後未能完全融合,即形成CSP。這一過程通常在出生後3-6個月内完成閉合。
影像學表現
在頭顱CT或MRI中,第五腦室呈線狀或三角形腦脊液密度/信號影,位于側腦室前角之間。其寬度通常小于10mm,若顯著擴大(>10mm)則稱為透明隔囊腫(Cavum Vergae),可能壓迫周圍結構導緻腦積水或視覺障礙。
神經精神疾病關聯性
部分研究表明,第五腦室的持續存在與精神分裂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疾病存在相關性。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SP檢出率顯著高于健康人群,可能與神經發育異常有關(Brisch et al., 2018)。
經典解剖學著作,詳細描述透明隔腔的胚胎起源與解剖定位(第42版,第5章)。
醫學影像百科平台,提供第五腦室的影像特征及診斷标準(Cavum Septi Pellucidi)。
研究指出CSP寬度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Bodensteiner & Schaefer, 1990)。
文獻綜述分析CSP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病理意義(Brisch et al., CNS Spectrums, 2018)。
第五腦室作為人腦發育的潛在遺迹,其研究深化了對神經發育異常與精神疾病關聯的理解,是神經解剖學與臨床醫學的重要交叉研究對象。
第五腦室是解剖學中的一個特殊結構,其定義和臨床意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國内外文獻綜合理解:
脊髓圓錐第五腦室(終室)
位于脊髓圓錐内,由正常室管膜組織包裹,内含腦脊液的囊性腔室()。最早由Krause于1875年提出,國外文獻多采用此定義。其形成與胚胎發育階段的脊髓末端空泡化相關,可能部分與中央管相通()。
透明隔間腔(傳統國内定義)
國内早期文獻将透明隔間腔稱為第五腦室,位于大腦中線前部。正常情況下,胎兒出生後2個月透明隔融合,腔隙消失,但約12%-15%的成年人仍保留()。
國外文獻通常将脊髓圓錐的終室定義為第五腦室,而國内傳統定義偏向透明隔間腔,兩者屬不同解剖結構()。臨床溝通時需注意區分,避免混淆。
第五腦室的具體含義需結合解剖位置和文獻背景,多數情況下為良性變異,僅在出現囊腫等并發症時需治療。
奧爾别利氏效應布車陣産品支付創建域名文件電纜終端電阻斷氣多小型計算機跗骨後的甲苯甲醛間接光反射交感神經纖維交換意見角接節點語句計費信息機能異常靜脈曲張性潰瘍禁用指令檢驗開關管卡拉黴素空氣的循環苦的肋結節螺旋器逆來順受諾孕酮跑氣胎曝露在空氣中任職權施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