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利騷厄氏束英文解釋翻譯、利騷厄氏束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olumn of Lissauer; fasciculi dorsolateralis; Lissauer's tract
Lissiauer's tract; Spitzka-Lissauer tract

分詞翻譯:

利的英語翻譯:

benefit; favourable; profit; sharp

騷的英語翻譯:

coquettish; disturb; literary writings

厄氏束的英語翻譯:

【醫】 fasciculi frontopontine

專業解析

利騷厄氏束 (Lìsāo'èr Shì Shù),在神經解剖學中是一個專業術語,其英文對應名稱為Lissauer's tract(也稱為dorsolateral tract of Lissauer 或zone of Lissauer)。

詳細解釋:

  1. 功能與定位:

    • 利騷厄氏束是位于脊髓背角(後角)最外側邊緣的一條狹窄的神經纖維束帶。它位于脊髓的背外側表面,緊鄰脊髓表面下方。
    • 它的主要功能是作為痛覺和溫度覺(尤其是痛覺)初級傳入神經纖維(主要來自Aδ纖維和C纖維)在進入脊髓後上行或下行傳導的路徑。這些纖維在進入脊髓後,可以在利騷厄氏束内向上或向下行走1-3個脊髓節段,然後再終止于脊髓灰質背角内的相應神經元(如膠狀質)。這種結構允許疼痛信號在進入點上下幾個節段内進行傳遞和整合,對于痛覺的擴散和調節(如節段性痛覺抑制)有重要作用。
  2. 結構特點:

    • 該束主要由細小的、無髓鞘或薄髓鞘的神經纖維組成(C纖維和部分Aδ纖維),這與它們傳導痛溫覺的功能相符。
    • 它不是一個緊密的束,而是一個相對疏松的纖維網絡區域。
    • 它将脊髓背根(感覺根)的傳入信息與脊髓灰質背角(特别是膠狀質)連接起來。
  3. 臨床意義:

    • 由于利騷厄氏束是痛覺傳導的關鍵初級通路,它在疼痛生理學和疼痛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
    • 在某些神經病理性疼痛(如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或外科手術(如脊髓前外側束切斷術治療頑固性疼痛)中,該束的功能狀态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理解其解剖和功能有助于解釋疼痛的傳導機制和開發鎮痛策略。

權威來源參考:

  1.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 - 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提供關于脊髓解剖結構的概述,包括背角及其相關結構(如利騷厄氏束)的位置和功能描述。
  2. PubMed Central (PMC): 收錄了大量經過同行評審的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期刊文獻。搜索關鍵詞如 "Lissauer's tract", "dorsolateral tract", "pain pathway", "spinal cord anatomy" 可以找到詳細闡述其解剖、生理和臨床意義的原始研究論文和綜述。
  3. 權威教材:
    • 《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 經典的人體解剖學參考書,詳細描述了脊髓的内部結構,包括利騷厄氏束的位置和毗鄰關系。
    • 《神經解剖學》(Neuroanatomy) 教材 (如 Nolte's, Fitzgerald's): 專門闡述神經系統結構的教材,對脊髓的傳導通路,特别是感覺傳導通路(包括痛覺通路中的利騷厄氏束)有深入講解。

利騷厄氏束 (Lissauer's tract) 是脊髓背外側部一條關鍵的神經纖維束,主要負責傳導痛覺和溫度覺信號在脊髓節段間的短距離上行和下行,是痛覺信息在脊髓内初步處理和傳遞的重要結構。其解剖和功能在基礎神經科學和臨床疼痛醫學中都具有核心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利騷厄氏束(Lissauer's tract)是脊髓解剖學中的一個結構,其詳細解釋如下:

  1. 英文名稱與來源
    該結構在英語中對應多個術語:

    • Lissauer's marginal zone()
    • column of Lissauer()
    • fasciculi dorsolateralis(),其中“dorsolateralis”即“背外側”的拉丁詞源。
  2. 别名與定位
    利騷厄氏束也被稱為背外側束或綠束(),位于脊髓背角(後角)的外側邊緣區域,屬于白質中的短纖維束。

  3. 功能與臨床關聯
    該結構主要與痛覺和溫度覺信號傳導相關。其纖維傳遞來自皮膚和内髒的初級感覺信息,尤其是無髓鞘的C纖維(傳遞慢痛)和薄髓鞘的Aδ纖維(傳遞快痛)。在神經病理學中,若此處受損可能導緻痛覺過敏或傳導異常。

  4. 命名來源
    以德國神經學家Heinrich Lissauer(1861-1891)命名,他在19世紀末首次描述了這一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神經通路或臨床案例,可參考神經解剖學教材或專業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氨з被毛的苯甲酸萘酚本期預期本辛布奇氏中樞觸須單端出端冬青油對撞二噻農分數節距感知的過輕刑罰恒牙後出牙黃疸性壞死教會委員激化脊柱前凸性骨盆離心噴霧路易斯結構内斯克氏療法貧燃料混合物氣壓的雙處理系統雙烯氨斯庫奇氏手術速成展性鑄鐵外原性結核微粒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