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痂性狼瘡英文解釋翻譯、結痂性狼瘡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lupus crustosus
分詞翻譯:
結痂的英語翻譯:
scab
【醫】 escharosis; incrustation; scab
狼瘡的英語翻譯:
lupus
【醫】 eating tetter; lupus; tentigo prava
專業解析
結痂性狼瘡(Crusted Lupus / Lupus Crustosus)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皮膚結核病(cutaneous tuberculosis)的慢性表現形式,屬于尋常狼瘡(Lupus Vulgaris)的一種特殊類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定義與病理特征
結痂性狼瘡本質上是皮膚感染結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後引發的慢性肉芽腫性炎症反應。其典型特征是:
- 皮損形态:初期為紅褐色或黃褐色的小結節(稱為“狼瘡結節”),質地柔軟。這些結節逐漸增大、融合,表面覆蓋厚而緻密的黃褐色或暗棕色痂皮,痂皮常呈層疊狀(“結痂性”名稱的由來)。痂皮不易剝離,強行剝離後可見深在性潰瘍或呈顆粒狀的肉芽組織,即特征性的“蘋果醬現象”(apple jelly phenomenon)。
- 病程與進展:進展極其緩慢,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皮損可向周圍擴展,中央部分可能形成萎縮性瘢痕,而邊緣仍在活動。瘢痕組織上也可能再次出現新的狼瘡結節。
- 好發部位:最常見于面部(尤其是鼻、頰、耳廓)、頸部、臀部及四肢。發生在面部時可導緻嚴重的組織破壞和毀容(如“鳥嘴鼻”畸形)。
- 傳染性:皮損處含有結核杆菌,理論上具有傳染性,但通過皮膚直接傳播的風險相對較低。
二、 漢英術語對照與理解
- 結痂性 (Crusted / Crustosus):指皮損表面覆蓋着厚而顯著的痂皮,這是該亞型最直觀的臨床标志。
- 狼瘡 (Lupus):此處的“狼瘡”特指由結核杆菌引起的“尋常狼瘡”(Lupus Vulgaris),并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兩者名稱相似但病因、病理和表現截然不同,需嚴格區分。在英文文獻中,為避免混淆,常用全稱“Lupus Vulgaris, crusted type”或直接描述皮損特征。
三、 病因與診斷
- 病因:由結核分枝杆菌直接感染皮膚引起。感染途徑包括:1)經皮膚傷口直接接種(原發性);2)由體内活動性結核病竈(如肺、淋巴結、骨關節結核)經淋巴管或血流播散至皮膚(繼發性);3)鄰近結核病竈(如淋巴結、骨結核)直接蔓延。
- 診斷:主要依靠:
- 典型臨床表現:慢性病程、蘋果醬結節、層疊狀痂皮、瘢痕形成。
- 組織病理學檢查:活檢顯示真皮内典型的結核性肉芽腫結構(上皮樣細胞、朗漢斯巨細胞、淋巴細胞浸潤,中心可有幹酪樣壞死)。
- 結核菌相關檢測:皮損組織抗酸染色查找結核杆菌(陽性率不高)、結核杆菌培養(耗時長)、PCR檢測結核杆菌DNA(靈敏度較高)。此外,需進行全身檢查(如胸部X光/CT、PPD試驗、γ-幹擾素釋放試驗)以排查其他部位結核病竈。
四、 治療與管理
治療遵循抗結核治療(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ATT)原則:
- 标準化療方案:通常采用包含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cin)、吡嗪酰胺(Pyrazinamide)的6-9個月方案(如2HRZE/4HR或2HRZE/4HRE)。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強調規律、足量、全程用藥。
- 局部治療:對于較小、局限的皮損,在全身化療基礎上可考慮局部治療(如冷凍、激光、手術切除),但需謹慎,避免擴散。
- 隨訪:治療期間及結束後需定期隨訪,監測療效、藥物副作用及是否複發。
五、 預後
早期診斷并接受規範、足療程的抗結核治療,預後良好,皮損可消退、瘢痕化。若延誤治療,可導緻嚴重的組織破壞、畸形和功能障礙。存在複發可能,需長期觀察。
權威醫學信息來源建議(請注意:由于搜索結果限制,無法提供具體網頁鍊接,但以下來源通常提供可靠信息):
- 皮膚科權威教科書:如《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 專業醫學數據庫:UpToDate, Dynamed, BMJ Best Practice。
- 國際皮膚病學會網站:如美國皮膚病學會(AAD - www.aad.org)、國際皮膚科學會(ILDS - www.ilds.org)的相關教育闆塊。
- 結核病防治權威機構:世界衛生組織(WHO - www.who.int/tb)、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預防控制中心(www.chinacdc.cn)發布的結核病診療指南。
- 經同行評審的醫學期刊: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等發表的綜述或病例報告。
重要提示:結痂性狼瘡是皮膚結核的一種嚴重形式,其診斷和治療涉及感染病學、皮膚科學和病理學等多個專業領域。患者務必在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由專業醫生(皮膚科、感染科)進行全面的評估、診斷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網絡擴展解釋
結痂性狼瘡是紅斑狼瘡中一種以皮膚病變為突出表現的亞型,主要表現為皮膚損傷後形成結痂并遺留瘢痕。以下是綜合醫學背景知識的解釋:
-
定義與特征
結痂性狼瘡屬于皮膚型紅斑狼瘡範疇,常見于盤狀紅斑狼瘡(DLE)。典型表現為皮膚出現紅斑、鱗屑,隨着病情進展,皮損中央逐漸萎縮、結痂,愈合後形成永久性瘢痕或色素脫失。病變多發生于面部、頭皮等暴露部位。
-
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區别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可能累及内髒器官(如腎髒、關節),而結痂性狼瘡以皮膚損傷為主,較少出現全身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兩種類型的重疊。
-
病因與誘因
與遺傳、紫外線照射、免疫異常等因素相關。皮膚損傷機制涉及自身抗體攻擊表皮與真皮交界處的結構,導緻炎症反應和角質形成細胞異常凋亡。
-
治療方向
以局部治療為主,如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嚴重者可口服羟氯喹。需嚴格防曬以避免皮損加重。
建議:若出現類似症狀,請及時至皮膚科就診,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确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需結合血液抗體檢測(如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及多系統評估。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凹凸面膀胱神經無力拔牙鍵玻義耳定律插翅難飛穿孔帶代碼初級過濾次苯甲酸铋帶副本倒格矢遞延借項多道程式設計邏輯證明多線制通道輸入非蒸發脫水副神經脊髓核公民正常義務灌氣電燈泡虹膜展開術間質核精神錯亂者開關點可聞限洛森氏定律七價元素雙極裝置順序數酸性粘土銅Cu烷基硫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