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錐蟲英文解釋翻譯、克氏錐蟲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Schizotrypanum cruzi; Trypanosoma cruzi
分詞翻譯:
克的英語翻譯: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錐蟲的英語翻譯:
【醫】 trypanosome
專業解析
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是一種單細胞寄生性原生動物,屬于錐蟲屬。它是美洲錐蟲病(又稱恰加斯病)的病原體。該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但通過人口流動和輸血傳播,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1.命名與分類
- 學名釋義: Trypanosoma 源于希臘語 "trypanon"(錐子)和 "soma"(身體),指蟲體一端有鞭毛形似錐子;cruzi 紀念巴西醫生卡洛斯·沙加斯(Carlos Chagas),他于1909年發現該寄生蟲及其引起的疾病。
- 分類地位: 原生生物界(Protista),鞭毛蟲門(Mastigophora),動鞭毛蟲綱(Zoomastigophorea),錐蟲目(Trypanosomatida),錐蟲科(Trypanosomatidae),錐蟲屬(Trypanosoma)。
2.生物學特征與生活史
克氏錐蟲的生活史涉及脊椎動物宿主(主要是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宿主(錐蝽,俗稱"接吻蟲")。其形态在生活史中會發生變化:
- 上鞭毛體(Epimastigote): 存在于錐蝽腸道内,進行繁殖。
- 循環後期錐鞭毛體(Metacyclic trypomastigote): 存在于錐蝽後腸,是感染性階段。當受感染的錐蝽吸血後排出糞便時,此形态可經皮膚傷口或黏膜侵入人體。
- 錐鞭毛體(Trypomastigote): 存在于人或哺乳動物宿主的血液中,為感染形式,可被錐蝽吸血時攝入,也可在宿主間通過輸血、母嬰垂直傳播或器官移植傳播。其形态細長,具有波動膜和遊離鞭毛。
- 無鞭毛體(Amastigote): 存在于人或哺乳動物宿主的細胞内(特别是心肌、平滑肌和神經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形态呈圓形或卵圓形,無遊離鞭毛或鞭毛很短。
3.緻病機制(恰加斯病)
克氏錐蟲感染引起恰加斯病,其病理過程可分為:
- 急性期: 感染後數周至數月,蟲體在血液中大量繁殖。症狀可能包括發熱、淋巴結腫大、局部皮膚炎症(恰加斯腫)、肝脾腫大等,但許多感染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此期死亡率較低,但嬰幼兒感染可能緻命。
- 隱匿期(慢性無症狀期): 急性期後,感染進入隱匿期,可持續數年至數十年。患者通常無症狀,血液中難以檢測到寄生蟲,但血清學檢測呈陽性。
- 慢性期: 約20-30%的感染者會在感染後10-30年發展為慢性期,主要表現為:
- 心髒病變: 心肌炎、心髒擴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是慢性恰加斯病最主要的緻死原因。
- 消化道病變(巨食管、巨結腸): 由于消化道神經叢受損導緻蠕動功能障礙,引起吞咽困難、便秘、腸梗阻等。
- 神經系統病變: 較少見,可能導緻周圍神經病變。
4.流行病學與重要性
- 分布: 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從墨西哥到阿根廷(尤其是農村和城郊貧困地區)。由于人口流動,在北美、歐洲、西太平洋地區(如日本、澳大利亞)也報告了輸入性或本地傳播病例。
- 傳播途徑:
- 主要途徑: 受感染的錐蝽(Triatominae)糞便污染叮咬傷口或黏膜。
- 其他途徑: 輸血、母嬰垂直傳播、器官移植、實驗室意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罕見)。
- 負擔: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600-700萬人感染克氏錐蟲,每年約有3萬人新發感染,約1.2萬人死于恰加斯病相關并發症。它是拉丁美洲導緻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5.防控意義
克氏錐蟲感染難以根治,現有藥物(苄硝唑和硝呋莫司)在急性期和兒童早期效果較好,但對慢性期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大。防控策略包括:
- 媒介控制: 改善住房條件(防止錐蝽孳生)、使用殺蟲劑。
- 血液和器官篩查: 在流行區及高危人群中進行輸血和移植前的篩查。
- 母嬰篩查與治療: 對來自流行區的孕婦和新生兒進行篩查和治療。
- 提高認識與診斷能力: 尤其在非流行區,需提高醫務人員對該病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恰加斯病(美洲錐蟲病)概況頁: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agas-disease-(american-trypanosomiasis) (提供疾病定義、病原體、流行病學、症狀、治療和防控的核心信息)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 寄生蟲病:克氏錐蟲: https://www.cdc.gov/parasites/chagas/index.html (詳細描述病原生物學、生活史、傳播途徑、診斷和實驗室信息)
- PubMed Central (PMC) - 綜述文章: Bern C. Chaga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5;373(5):456-46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73125/ (權威醫學期刊發表的全面臨床綜述,涵蓋病原、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預防)
-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流行病學研究: Stanaway JD, Roth G. The burden of Chagas disease: Estimates and challenges. Glob Heart. 2015;10(3):139-144.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04670 (提供關于恰加斯病全球疾病負擔的最新評估數據)
網絡擴展解釋
克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是一種寄生性原生生物,是克氏錐蟲病(恰加斯病)的病原體。以下從多個方面詳細解釋該詞含義:
1.定義與分類
克氏錐蟲屬于錐蟲屬,是一種糞源性錐蟲,主要通過錐蝽傳播。因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中美洲,該病也被稱為美洲錐蟲病。其學名中的“cruzi”源自發現者巴西科學家卡洛斯·恰加斯(Carlos Chagas)。
2.形态與生活史
克氏錐蟲在生命周期中有三種形态:
- 無鞭毛體:存在于宿主細胞内,直徑約2.4-6.5微米,通過二分裂增殖;
- 上鞭毛體:在錐蝽消化道内發育,呈紡錘形,長約20-40微米;
- 錐鞭毛體:存在于血液或錐蝽後腸内,呈新月形,具有感染性。
3.傳播途徑
- 主要途徑:被感染的錐蝽吸血時排出含寄生蟲的糞便,通過皮膚傷口或黏膜侵入人體;
- 其他途徑:輸血、器官移植、母嬰垂直傳播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4.症狀與危害
克氏錐蟲病分為急性和慢性階段:
- 急性期:可能出現局部紅腫(“恰加斯腫”)、發熱、淋巴結腫大等類似感冒症狀;
- 慢性期:數年後可引發心髒擴大、心律失常、消化道擴張(如巨食管、巨結腸)等嚴重并發症。
5.防治措施
- 預防:改善居住衛生、使用蚊帳、篩查血液制品;
- 治療:早期使用苯硝唑或硝呋莫司等藥物,慢性期以對症治療為主。
注:克氏錐蟲病與非洲錐蟲病(如岡比亞錐蟲引起)不同,後者通過采采蠅傳播,主要導緻神經系統症狀(如“昏睡病”),需注意區分。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氨基多肽酶白屈菜靶面積胞外不稠的潤滑脂單翼飛機多屬性的額睑溝方程簡化反碼分個體發育共沸物恒信息流網絡環狀暗點間歇性關節痛腳注連續注明級聯攝像管級聯輸入絕緣電線難堪的内陷上當數字遙測頭部寄生肢畸胎頭眶的推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