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锥虫英文解释翻译、克氏锥虫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Schizotrypanum cruzi; Trypanosoma cruzi
分词翻译:
克的英语翻译: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医】 G.; Gm.; gram; gramme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锥虫的英语翻译:
【医】 trypanosome
专业解析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是一种单细胞寄生性原生动物,属于锥虫属。它是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的病原体。该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但通过人口流动和输血传播,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1.命名与分类
- 学名释义: Trypanosoma 源于希腊语 "trypanon"(锥子)和 "soma"(身体),指虫体一端有鞭毛形似锥子;cruzi 纪念巴西医生卡洛斯·沙加斯(Carlos Chagas),他于1909年发现该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
- 分类地位: 原生生物界(Protista),鞭毛虫门(Mastigophora),动鞭毛虫纲(Zoomastigophorea),锥虫目(Trypanosomatida),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锥虫属(Trypanosoma)。
2.生物学特征与生活史
克氏锥虫的生活史涉及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宿主(锥蝽,俗称"接吻虫")。其形态在生活史中会发生变化:
- 上鞭毛体(Epimastigote): 存在于锥蝽肠道内,进行繁殖。
- 循环后期锥鞭毛体(Metacyclic trypomastigote): 存在于锥蝽后肠,是感染性阶段。当受感染的锥蝽吸血后排出粪便时,此形态可经皮肤伤口或黏膜侵入人体。
- 锥鞭毛体(Trypomastigote): 存在于人或哺乳动物宿主的血液中,为感染形式,可被锥蝽吸血时摄入,也可在宿主间通过输血、母婴垂直传播或器官移植传播。其形态细长,具有波动膜和游离鞭毛。
- 无鞭毛体(Amastigote): 存在于人或哺乳动物宿主的细胞内(特别是心肌、平滑肌和神经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无游离鞭毛或鞭毛很短。
3.致病机制(恰加斯病)
克氏锥虫感染引起恰加斯病,其病理过程可分为:
- 急性期: 感染后数周至数月,虫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症状可能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炎症(恰加斯肿)、肝脾肿大等,但许多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此期死亡率较低,但婴幼儿感染可能致命。
- 隐匿期(慢性无症状期): 急性期后,感染进入隐匿期,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患者通常无症状,血液中难以检测到寄生虫,但血清学检测呈阳性。
- 慢性期: 约20-30%的感染者会在感染后10-30年发展为慢性期,主要表现为:
- 心脏病变: 心肌炎、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是慢性恰加斯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
- 消化道病变(巨食管、巨结肠): 由于消化道神经丛受损导致蠕动功能障碍,引起吞咽困难、便秘、肠梗阻等。
- 神经系统病变: 较少见,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4.流行病学与重要性
- 分布: 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墨西哥到阿根廷(尤其是农村和城郊贫困地区)。由于人口流动,在北美、欧洲、西太平洋地区(如日本、澳大利亚)也报告了输入性或本地传播病例。
- 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 受感染的锥蝽(Triatominae)粪便污染叮咬伤口或黏膜。
- 其他途径: 输血、母婴垂直传播、器官移植、实验室意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料(罕见)。
- 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600-7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每年约有3万人新发感染,约1.2万人死于恰加斯病相关并发症。它是拉丁美洲导致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5.防控意义
克氏锥虫感染难以根治,现有药物(苄硝唑和硝呋莫司)在急性期和儿童早期效果较好,但对慢性期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大。防控策略包括:
- 媒介控制: 改善住房条件(防止锥蝽孳生)、使用杀虫剂。
- 血液和器官筛查: 在流行区及高危人群中进行输血和移植前的筛查。
- 母婴筛查与治疗: 对来自流行区的孕妇和新生儿进行筛查和治疗。
- 提高认识与诊断能力: 尤其在非流行区,需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恰加斯病(美洲锥虫病)概况页: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agas-disease-(american-trypanosomiasis) (提供疾病定义、病原体、流行病学、症状、治疗和防控的核心信息)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 寄生虫病:克氏锥虫: https://www.cdc.gov/parasites/chagas/index.html (详细描述病原生物学、生活史、传播途径、诊断和实验室信息)
- PubMed Central (PMC) - 综述文章: Bern C. Chagas'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5;373(5):456-46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673125/ (权威医学期刊发表的全面临床综述,涵盖病原、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 流行病学研究: Stanaway JD, Roth G. The burden of Chagas disease: Estimates and challenges. Glob Heart. 2015;10(3):139-144.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04670 (提供关于恰加斯病全球疾病负担的最新评估数据)
网络扩展解释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是一种寄生性原生生物,是克氏锥虫病(恰加斯病)的病原体。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解释该词含义:
1.定义与分类
克氏锥虫属于锥虫属,是一种粪源性锥虫,主要通过锥蝽传播。因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和中美洲,该病也被称为美洲锥虫病。其学名中的“cruzi”源自发现者巴西科学家卡洛斯·恰加斯(Carlos Chagas)。
2.形态与生活史
克氏锥虫在生命周期中有三种形态:
- 无鞭毛体: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直径约2.4-6.5微米,通过二分裂增殖;
- 上鞭毛体:在锥蝽消化道内发育,呈纺锤形,长约20-40微米;
- 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或锥蝽后肠内,呈新月形,具有感染性。
3.传播途径
- 主要途径:被感染的锥蝽吸血时排出含寄生虫的粪便,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侵入人体;
- 其他途径:输血、器官移植、母婴垂直传播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4.症状与危害
克氏锥虫病分为急性和慢性阶段:
- 急性期: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恰加斯肿”)、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症状;
- 慢性期:数年后可引发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消化道扩张(如巨食管、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
5.防治措施
- 预防:改善居住卫生、使用蚊帐、筛查血液制品;
- 治疗:早期使用苯硝唑或硝呋莫司等药物,慢性期以对症治疗为主。
注:克氏锥虫病与非洲锥虫病(如冈比亚锥虫引起)不同,后者通过采采蝇传播,主要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昏睡病”),需注意区分。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