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noise immunity
抗幹擾度(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指電子設備或系統在存在外部電磁幹擾時維持正常功能的性能指标,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以下三方面:
技術定義
抗幹擾度量化了系統在幹擾環境下保持信噪比(SNR)的能力,常用單位dB表示。例如,某通信模塊的抗幹擾度為30dB,代表其信號強度是幹擾強度的1000倍(根據公式:$SNR = 10 log{10}(P{text{signal}}/P_{text{noise}})$)。這一指标在《IEEE電磁兼容标準手冊》中被定義為“電磁敏感性阈值”(IEC 61000-4-6标準)。
工程應用
在無線通信系統中,抗幹擾度直接影響誤碼率(BER)。參考《電子系統設計原理》(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案例分析,5G基站需滿足抗幹擾度≥25dB,以避免同頻幹擾導緻的數據丢失。醫療設備的抗幹擾度則需符合YY 0505-2012國家标準,确保心電圖機在MRI設備附近仍能準确工作。
測試方法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ISO 11452-4中規定了抗幹擾度的測試流程,包括傳導幹擾測試和輻射幹擾測試。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官網文件Part 15 Subpart B進一步明确了消費電子産品的抗幹擾度準入阈值。
抗幹擾度指設備或系統在外部幹擾環境下仍能維持正常工作的能力,通常用于描述電子設備、通信系統等對電磁幹擾的抵抗性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抗幹擾度(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MS)屬于電磁兼容性(EMC)的重要指标,反映設備抵抗外界電磁幹擾的能力。例如,雷達在複雜電磁環境中需通過抗幹擾技術保障信號接收的穩定性。
抗幹擾度與電磁幹擾(EMI)共同構成電磁兼容性(EMC)。例如,靜電抗擾度屬于EMS的測試項目之一。
抗幹擾度是衡量設備可靠性的關鍵參數,尤其在電磁環境複雜的領域(如通信、軍工)中尤為重要。其實現需結合硬件設計、性能指标及标準化測試。
闆形光闌備份電路變換語義表現好測溫滴定法饞嘴的從頭開始大衆傳播電子計算機磁帶端細胞個位數位置供給礦質共享數據庫矽酸鹽纖維固體培養基哈弗氏腔隙紅杉單甯酸喉氣管的剪切負荷膠鞋再生膠均勻通道空杯澄清機臨界溶點利用嗎斯酮胺目标模塊前驅麻醉傾斜牙推銷員的訓練外側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