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系統互連英文解釋翻譯、開放系統互連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OSI
相關詞條:
1.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OSI)
分詞翻譯:
開放系統的英語翻譯:
【計】 open system
互連的英語翻譯:
【計】 IC; interconnection; interlinkage; interlinking
專業解析
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OSI)是國際标準化組織(ISO)于1984年提出的網絡通信參考模型,旨在為不同廠商的計算機系統提供統一的互連标準。該模型将通信過程抽象為七層結構,每一層定義特定的功能與協議,通過分層實現模塊化設計與跨平台兼容性。
七層架構與技術内涵
- 物理層(Physical Layer):通過物理介質傳輸比特流,定義電氣特性與接口标準,例如電纜類型、信號電壓等。
- 數據鍊路層(Data Link Layer):提供節點到節點的可靠傳輸,包含幀同步、差錯控制(如CRC校驗)和流量控制(如滑動窗口協議)。
- 網絡層(Network Layer):實現端到端的數據路由與尋址,核心協議包括IP協議和路由算法(如OSPF)。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确保端到端數據完整性,提供流量控制(如TCP滑動窗口)與錯誤恢複機制(如重傳)。
- 會話層(Session Layer):管理通信會話的建立、維護與終止,支持同步檢查點恢複。
-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處理數據格式轉換(如ASCII與EBCDIC)、加密(如SSL/TLS)與壓縮(如LZW算法)。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面向用戶提供網絡服務接口,典型協議包括HTTP、FTP和SMTP。
标準化價值與行業影響
OSI模型通過分層解耦降低了系統開發複雜度,其理論框架被RFC 1122等國際标準引用,成為網絡協議設計的核心範式。盡管實際應用中TCP/IP協議棧更為普及,但OSI的術語體系(如“三層交換機”“七層防火牆”)仍是網絡設備分類的通用标準。
參考資料:ISO/IEC 7498-1:1994标準文檔、IEEE Xplore通信協議論文庫、NIST SP 500-322技術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
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OSI)是國際标準化組織(ISO)制定的網絡通信參考模型,旨在通過标準化協議實現不同計算機系統的互聯互通。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1.定義與目的
- 開放:指遵循OSI标準的系統可與全球其他符合該标準的系統通信,實現技術無關性。
- 互連:通過統一協議将異構系統連接,支持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和分布式處理。
2.OSI模型特性
- 分層架構:分為7層,每層獨立完成特定功能,上層依賴下層服務(如物理層處理硬件傳輸,應用層提供用戶接口)。
- 标準化框架:定義了通信規則抽象結構,而非具體實現細節,确保協議擴展性和兼容性。
- 對等通信:相同層實體通過協議交互(如兩台設備的傳輸層直接對話)。
3.七層結構及功能
層次 |
功能簡述 |
典型協議/設備 |
物理層 |
傳輸比特流,定義電氣/物理特性 |
網線、集線器 |
數據鍊路層 |
數據幀傳輸與錯誤校驗 |
交換機、MAC地址 |
網絡層 |
路由選擇與邏輯尋址 |
IP協議、路由器 |
傳輸層 |
端到端連接與流量控制 |
TCP、UDP |
會話層 |
建立/維護/終止會話 |
NetBIOS |
表示層 |
數據格式轉換與加密/壓縮 |
JPEG、ASCII、SSL |
應用層 |
用戶接口與網絡服務 |
HTTP、FTP、SMTP |
4.意義與局限性
- 意義:解決了早期網絡互不兼容的問題,為現代互聯網協議(如TCP/IP)奠定了基礎。
- 局限性:實際應用中七層模型過于複雜,TCP/IP四層模型更廣泛采用,但OSI仍作為理論教學工具。
如需更完整的OSI協議交互示例或技術标準細節,可參考ISO官方文檔或網絡通信教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埃非納耳白費的成本比比皆是測量分壓器程式館船邊提貨船舶執照大分子組織氘核多角形克特爾塔闆二氮化三鋇分配流槽分批出售光域曲率漢默施拉格氏試驗角鐵凸緣淨流動資本磷脂酰肌醇脈沖列頻率譜美國進出口商協會鳴疽杆菌耐壓管囊螺屬乳酸埃希氏杆菌蒜制菌素眺望脫氧皮質酮未償負債未定用途的盈餘為了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