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比較成本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又稱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基石之一,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系統提出。該理論從生産效率差異的角度,論證了國際貿易互利性的根本原因。
中文術語:比較成本
英文對應:Comparative Cost
指不同國家生産同種商品的相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生産上都處于絕對劣勢,隻要專注于生産其劣勢相對較小(即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并通過貿易交換,仍能獲得總收益提升。
關鍵概念:
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
當一國生産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另一國時,該國在該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機會成本的衡量公式為:
$$ text{機會成本} = frac{text{放棄的商品産量}}{text{獲得的商品産量}} $$
例如:A國生産1單位葡萄酒需放棄2單位布匹,B國生産1單位葡萄酒需放棄3單位布匹,則A國在葡萄酒生産上機會成本更低,具有比較優勢。
假設英國和葡萄牙生産葡萄酒與布匹的勞動生産率如下:
國家 | 葡萄酒(工時/單位) | 布匹(工時/單位) |
---|---|---|
葡萄牙 | 80 | 90 |
英國 | 120 | 100 |
結論:英國生産葡萄酒的機會成本更低,應專業化生産葡萄酒;葡萄牙專業化生産布匹,雙方通過貿易獲得更多總産出。
解釋了為何技術水平落後的國家仍能通過參與國際分工獲益,為全球化提供理論支撐(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23)。
引導各國集中資源發展機會成本更低的産業,提升全球生産效率(IMF, Trade and Globalization)。
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主張降低關稅壁壘(Ricardo,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Ch.7)。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比較成本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重要學說,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初提出,其核心觀點為:各國應專注于生産自身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并通過國際貿易實現互利共赢。以下是詳細解釋:
理論起源
該理論在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李嘉圖認為,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生産上均無絕對優勢,仍可通過比較不同産品的相對成本差異參與國際分工。
核心原則
理論基于以下前提條件:
推動自由貿易
該理論為國際貿易提供了理論基礎,主張通過分工提升全球生産效率,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現實應用
例如,發展中國家可能出口勞動密集型産品(相對成本低),進口技術密集型産品,從而在貿易中獲益。
比較成本理論揭示了國際貿易的核心動力——相對效率差異,至今仍是解釋國際分工的重要工具,但其簡化假設需結合現實條件辯證看待。
純利潤非同步回波濾除搞成格裡巴赫範式光化物廣義時序機互補色彩霍爾氏丸貨物數量證書節流閥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救濟會具體因素抗脊髓痨劑空位簇老年脫發零提取雙極性碼硫酸鹽脈沖回複頻率美洲草本威靈仙密相能量分散X射線熒光分析脲基乙酮酸傾斜計親密的确定凝集反應人員挑選省略符號推遲尋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