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Vicq d'Azyr's stripes
dimension; maintain; preserve; thought; tie up
【化】 dimension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express; extend; reach
【法】 ad
aid; cross a river; help
like so; you
family name; surname
grain; lines; veins
【醫】 streak; stria; striae; striation; stripe
維克達濟爾氏紋(Vicq d'Azyr's striae)是一個解剖學術語,特指大腦皮質中一種特定的神經纖維束排列模式。該名稱源自18世紀法國解剖學家費利克斯·維克·達濟爾(Félix Vicq d'Azyr),他首次系統描述了這些結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維克達濟爾氏紋指大腦初級視覺皮質(布羅德曼17區)内,由有髓神經纖維形成的密集平行條紋。這些條紋在皮質切面上肉眼可見,呈白色線條狀,垂直于皮質表面排列,主要位于第IV層(内顆粒層)。其功能與視覺信息處理相關,負責接收并整合來自外側膝狀體的視覺傳入信號。
視覺通路的關鍵節點
維克達濟爾氏紋是視覺信息傳遞至大腦皮質的核心結構。其纖維主要來自丘腦的外側膝狀體核,攜帶視網膜處理後的視覺信號,最終投射至視覺皮質的特定功能柱(ocular dominance columns)。
皮質分層結構的标志
該紋路的存在是初級視覺皮質的典型組織學特征,常用于神經解剖學定位。其密度與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視覺分辨率和空間定位能力。
“維克達濟爾氏紋”為中文标準譯名,英文對應“Stria of Vicq d'Azyr”或“Bandes de Vicq d'Azyr”(法語)。其命名旨在紀念費利克斯·維克·達濟爾在1786年發表的《腦解剖新論》(Nouveau traité d'anatomie du cerveau)中對皮質纖維系統的開創性研究。
第42版詳細描述了初級視覺皮質的層次結構與維克達濟爾氏紋的顯微解剖特征(Section 25.3, Cerebral Cortex)。
Kandel等人系統闡釋了該結構在視覺信息編碼中的作用(Chapter 27, Visual Processing)。
Carpenter與Sutin的經典教材提供了組織學切片圖像及臨床關聯分析(Chapter 19, Visual System)。
維克·達濟爾本人亦是現代神經病學奠基人之一,其貢獻包括發現乳頭丘腦束(Vicq d'Azyr bundle)及提出腦溝分類系統,對神經解剖學影響深遠。
: Standring, S. (2020). Gray's Anatomy: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Clinical Practice. Elsevier.
: Kandel, E.R., et al. (2021).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6th ed. McGraw-Hill.
: Carpenter, M.B., & Sutin, J. (2022). Human Neuroanatomy, 9th ed. Williams & Wilkins.
維克達濟爾氏紋(Vicq d'Azyr's stripes)是一個解剖學術語,來源于18世紀法國解剖學家Félix Vicq d'Azyr的姓氏命名。以下是相關解析:
1. 基本定義 該術語指代大腦中某些區域特有的條紋狀結構,具體與以下解剖特征相關:
2. 命名背景 Félix Vicq d'Azyr(1748-1794)是神經解剖學先驅,他首次系統描述了:
3. 現代應用 該術語在現代醫學文獻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神經解剖學史相關論述中。當代更常用"Vicq d'Azyr bundle"指代乳頭丘腦束。
注意事項: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格氏解剖學》等權威教材或PubMed的現代文獻進一步核實具體解剖定位。
奧克蘭不溶性陽極次級營養素動物細胞多機程式庫伐木權泛氨酸分光光度計改革者光路可逆性雇船契約哈林頓氏溶液核裂制止量寰樞椎性斜頸環已二胺四乙酸弧焊接混沌的膠合接頭解吸用蒸汽頸臂叢金尖探子寄售貨物保險枯茗胺排列順序普通酸堿催化作用生理鹽水手感柔軟數字計算機鎖相外冷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