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狀小體(英文:Krause's end bulb 或Krause corpuscle),是皮膚和黏膜中一種特化的感覺神經末梢結構,屬于機械感受器的一種。它主要分布在真皮乳頭層、黏膜(如口腔、結膜、生殖器黏膜)以及某些關節囊中,負責感知觸覺、振動覺,尤其對低溫刺激敏感。
結構與形态
球狀小體呈卵圓形或球形,直徑約30-100微米。其核心由多層扁平神經膠質細胞(施萬細胞)包裹有髓神經纖維末梢構成,外層被結締組織囊包圍。這種分層結構使其能特異性響應機械變形和溫度變化(《格氏解剖學》,第42版)。
功能特性
命名與發現
由德國解剖學家Wilhelm Krause于1860年首次描述,故國際通用名為"Krause's corpuscle"。中文譯名"球狀小體"直譯其形态特征,而"克勞澤終球"則保留發現者姓氏(《神經科學百科全書》,Squire等)。
臨床關聯性
病理狀态下(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球狀小體退化可導緻黏膜觸覺遲鈍和溫度感知異常,是神經性疾病的早期标志之一(《臨床神經病學》,Aminoff)。
注:術語同義詞包括克勞澤小體(Krause corpuscle)、終球(end bulb),需根據語境選擇規範譯名。
"球狀小體"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生物學/解剖學定義 在神經科學中,球狀小體對應英文術語為Krause's corpuscles(克勞氏小體),屬于觸覺感受器的一種。這類神經末梢主要分布于皮膚、黏膜等部位,負責感知觸覺和溫度變化,呈卵圓形或球形結構。
二、微生物學定義 若指微生物學中的"球狀體",則指革蘭氏陰性細菌經處理後形成的細胞壁缺陷型結構,其細胞壁未完全去除但已失去完整性。這種形态常見于實驗室處理過程中,與正常細菌的生理特性不同。
三、與幾何球體的區别 需注意與數學中的"球體"(三維幾何體)區分:球體是表面所有點與中心等距的完美對稱體,其體積公式為$frac{4}{3}pi r$,表面積公式為$4pi r$,而"球狀小體"強調微觀結構特征。
建議:在學術文獻中遇到該詞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領域。生物學領域多指克勞氏小體,微生物學則可能指細胞壁缺陷型結構。
保本值草酸銀沉澱簇膽總管石地表水抵作庫存現金法律和規章光敏的管口後的骨盆帶故障塊核心變換紅外光後壺腹神經回饋放大器加裡東染料頰向位結的貿易配額協定秘密計劃帕裡諾氏綜合征判定依據寄存器噴醛酸鞣酸鹽三氧化二鉻閃路繼電器書法不佳同質異晶體萬王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