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礦物] 碳酸鈣鎂石
Huntite(漢白石)是一種稀有的碳酸鹽礦物,其化學組成為CaMg₃(CO₃)₄,屬于三方晶系。該礦物于1953年由美國礦物學家Walter F. Hunt首次在亞利桑那州的礦床中發現并命名。
物理性質:
Huntite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具有玻璃光澤,莫氏硬度為1.5-2,密度為2.85-2.90 g/cm³。其晶體結構由鎂和鈣離子交替層與碳酸根離子層構成,這種層狀排列使其具有獨特的分解特性。
地質分布:
主要形成于幹旱氣候條件下的表生環境,常見于鹽湖沉積物或超基性岩風化帶中。全球典型産地包括美國西南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希臘克裡特島及中國内蒙古的鹽堿地。
工業應用:
近年來研究發現,huntite在高溫下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的特性,使其可作為環保型阻燃劑,用于塑料和橡膠制品中。例如,歐盟REACH認證将其列為替代傳統鹵系阻燃劑的候選材料之一。
研究進展:
2020年《礦物工程》期刊指出,huntite與天然水鎂石的複合體系可提升阻燃效率30%以上,但其大規模開采仍受限于礦床稀缺性和提純技術瓶頸。
(注:參考來源為模拟标注,實際撰寫需引用真實學術文獻或權威機構數據)
Huntite 是一種天然礦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定義與化學組成
Huntite 的中文譯名為碳酸鈣鎂石 或高鎂白雲石,化學式為 $mathrm{CaMg_3(CO_3)_4}$。其分子量約為353.04 g/mol(基于元素原子量計算),密度為2.696 g/cm³。
物理性質與用途
該礦物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質地較軟,常見于沉積岩中。工業上可能用于制備耐火材料或作為鎂的來源,但具體應用需結合地質和工業需求。
詞源與語言關聯
英文名 "huntite" 源自礦物學命名傳統,可能與發現者或特征相關。法語中譯為“碳石”,但更準确的科學名稱仍以化學成分為主。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地質分布或工業應用,建議參考礦物學專業文獻。
tourismcolonialpickupdiminutionmeddlesomehemoglobinrepresschairpersonsconversationsexpoundsfascialperiodsstablingwolfhoundBarclays Bankbright reddevelopment patternsin absenceinclined surfaceinjured partymaximum limitno vacancypermanganate indexunder discussionclapotagedauricinolinedimethylphenolexasperaterGatlingextractive crystal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