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hetərəʊ,ætəm/ 美:/'ˈhetəroʊˌætəm/
n. 雜原子,雜環原子
Heterocyclic compounds with nitrogen heteroatom (s) only.
僅含有氮雜原子的雜環化合物。
The key step was a substrate controlled asymmetric heteroatom conjugated addition.
關鍵反應為底物控制的不對稱雜原子共轭加成反應。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carbon-carbon bond formation and carbon-heteroatom bond formation, photochemistry of organic halides has been stu***d extensively.
有機鹵代物的光反應作為構建碳-碳鍵和碳-雜原子鍵的一種重要途徑已經得到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ions of the extracts consist mainly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heteroatom-containing compounds.
實驗結果表明,萃取物主要由脂肪烴、 芳香烴和含雜原子化合物組成。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omatic ratio, heteroatom and metal contents contribute to the high polarity of the asphaltenes. This is the basis of other properties of heavy oil.
結果表明,瀝青質的高極性是由其高芳烴含量、高雜原子和金屬含量引起的,這是研究稠油其它性質的基礎。
雜原子(Heteroatom) 是有機化學中的核心概念,指在有機化合物的碳氫骨架中,取代碳或氫原子的非碳、非氫原子。這些原子嵌入分子結構後,會顯著改變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化學反應性及生物活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雜原子通常位于有機分子的官能團或環狀結構中。例如:
權威定義參考: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将雜原子定義為“除碳、氫外,存在于有機分子中的任何原子”(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改變電子分布
雜原子因電負性差異(如O=3.44, N=3.04, C=2.55),可産生極性共價鍵,形成分子偶極矩。例如,羰基(C=O)的氧原子吸引電子,使碳原子缺電子,易受親核試劑攻擊。
來源:Pauling電負性理論(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1939)。
主導化學反應性
來源:《有機反應機理》(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構建生物活性分子
生物體内關鍵分子均依賴雜原子:
來源:生物化學教材(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雜原子是雜環化合物的結構基礎,例如:
命名規則:IUPAC規定雜環命名需标注雜原子類型與位置(Heterocyclic Chemistry, Joule & Mills)。
結論:雜原子通過電子效應、空間位阻及化學反應性,賦予有機分子多樣化的功能,是藥物設計、材料科學及生物分子研究的核心要素。其系統性研究可參考權威文獻:
Heteroatom(雜原子)是化學領域的重要術語,尤其在有機化學中廣泛應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Heteroatom 指在有機化合物中,除碳(C)和氫(H)以外的其他原子。該詞源自希臘語“heteros”(意為“不同的”)和“atomos”(原子),直譯為“不同的原子”。例如,氮(N)、氧(O)、硫(S)、磷(P)、硼(B)等均為常見雜原子。
結構與功能
應用領域
相關術語
發音:英式 /'hetərəʊætəm/,美式 /'hetəroʊˌætəm/。
同義詞:雜環原子(常見于環狀結構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