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金銀通貨主義者;重金主義者
"Bullionist"(金銀本位主義者)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曆史術語,指支持以金銀等貴金屬作為貨币價值基礎的理論或政策倡導者。這一概念在19世紀的貨币争論中尤為突出,主張貨币的價值應當與流通中的金銀數量直接挂鈎,反對紙币脫離貴金屬儲備的自由發行。
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記載,bullionist的核心觀點認為,通貨膨脹源于紙币發行量超過金銀儲備量,因此主張通過立法限制銀行券的發行。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810年發表的《金銀高價論》中系統闡述了bullionist理論,強調黃金外流與物價上漲的關聯性,這一研究成為英國1819年恢複金本位制的重要理論基礎。
英國央行曆史檔案顯示,1819-1821年間實施的《恢複現金支付法案》正是bullionist政策的具體實踐,要求英格蘭銀行按固定比率兌付黃金。與之對立的"反bullionist"學派則認為,貨币價值應取決于社會需求而非金屬儲量,該争論持續影響着現代貨币政策框架的演變。
以下是關于單詞bullionist 的詳細解釋:
Bullionist(金銀通貨主義者)指支持以金銀等貴金屬作為貨币流通基礎的理論或政策的擁護者。該詞源于“bullion”(金銀塊),強調貨币價值應與實際貴金屬儲備挂鈎。
在19世紀,bullionist觀點常與貨币政策的辯論相關。例如,英國曾圍繞“金本位制”展開讨論,支持者認為紙币應可兌換為固定數量的黃金或白銀,以确保貨币穩定。部分文獻中,該詞也可能指代“金銀供應商”,但此用法較罕見。
"The bullionists argued that paper currency must be fully backed by gold reserves to prevent inflation."
(“金銀通貨主義者主張紙币必須完全由黃金儲備支持,以避免通貨膨脹。”)
注: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如英國“金銀通貨主義争論”),建議查閱經濟學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