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ekspəʊ/ 美:/'ˈekspoʊ/
複數:expos
n. 展覽會
I went to Shanghai to participate in the 2010 World Expo.
我去上海參加了2010年世博會。
The city will host next year's expo.
這個城市将舉辦明年的博覽會。
The World Expo offers opportunities of see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to thousands of the people from the whole world.
世博會為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們提供了觀看先進技術的機會。
Smart China Expo kicks off
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開幕
The franchising product, carrying many connotations, is a carrier to convey the spirit of the Expo, not only a ****** product.
特許經營産品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産品,它承載着許多内涵,是傳遞世博精神的載體。
In the eyes of Fudan University's Mr. Yu, foreign visitors to the Expo will accept the pajama fashion with tolerance and appreciation
在複旦大學的于先生看來,來參觀世博會的外國人将以寬容和欣賞的态度接受睡衣時尚。
Expo 2010 chooses Trodat for four reasons!
2010世博選擇卓達印章有四個理由!
What's the theme of Expo 2010?
2010世博會的主題是什麼?
The Expo will last for six months.
世博會将持續半年。
n.|exhibition/fair;展覽會
Expo(博覽會)是"exposition"的縮寫形式,指以展示科技、文化、産業成果為核心的國際性大型展覽活動。其核心特征和内涵可從以下五方面展開:
定義與起源
國際展覽局(BIE)将世博會定義為"全球最高級别的展覽活動",最早可追溯至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現代博覽會體系由《國際展覽會公約》規範,截至2025年共182個締約國。
分類體系
根據國際展覽局标準,博覽會分為:
功能演進
早期以商品展銷為主(如1851年水晶宮展出蒸汽機),21世紀轉向理念傳播。2015年米蘭世博會确立"可持續發展"主題,2020年迪拜世博會首次設立"流動性""機遇""可持續性"三大主題展區。
文化載體作用
曆屆博覽會均産生标志性文化符號:1889年巴黎世博會誕生埃菲爾鐵塔,1970年大阪世博會留下太陽塔,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成為當代建築典範。
數字經濟轉型
2023年國際展覽聯盟報告顯示,85%的博覽會已采用數字孿生技術。2024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率先應用全息投影展陳系統,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混合型博覽會"新模式。
(注:國際展覽局官方說明參見其官網政策文件,曆史案例數據參考世界博覽會博物館年鑒)
Expo 是英語中表示“博覽會”或“展覽會”的常用縮寫,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定義與全稱
應用場景
國際影響
其他用法
如需更多信息(如具體世博會曆史),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國際博覽會官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