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宾礼的意思、宾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宾礼的解释

(1).上古朝聘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覜曰视。” 孙诒让 正义:“谓制朝聘之礼,使诸侯亲附,王亦使诸侯自相亲附也。”

(2).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 元 韩奕 《齐天乐·寿内》词:“白头尚举齐眉案,相敬未忘宾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何温顺公》:“上欲藉其军力,乃延置至 兴京 ,款以宾礼,而以公主妻之。”参见“ 五礼 ”。

(3).谓以上宾之礼相待。《国语·周语下》:“宾礼赠饯,视其上而从之。” 晋 陆机 《辨亡论上》:“宾礼名贤,而 张昭 为之雄;交御豪俊,而 周瑜 为之杰。”

(4).引申为敬重。《汉书·晁错传》:“宾礼长老,爱卹少孤。”《晋书·江灌传》:“顷之, 简文帝 又以为抚军司马,甚相宾礼。”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 北齐 文宣李皇后 ﹞天性淑惠,为 文宣帝 所宾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宾礼是中国古代礼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含义指接待宾客或外交使节的礼仪制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接待宾客之礼”,并强调其作为“五礼(吉、凶、军、宾、嘉)之一”的特殊地位。

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宾礼在不同朝代呈现差异化特征:

  1. 周代制度奠基: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宾礼包含朝觐、会同、聘问等八类仪制,主要规范诸侯朝见天子及邦国间交往的礼节,郑玄注疏称其“以亲邦国”。
  2. 清代外交转型:至《清史稿·礼志》载录,宾礼扩展为“藩国通贡”“敕封藩服”等涉外礼仪,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制度载体。

在文化内涵层面,《礼记·曲礼》强调“礼尚往来”原则,宾礼通过揖让、馈赠、宴飨等仪式,既维系等级秩序,又体现“敬让相接”的文明特质。现代语境中,这一概念仍影响着国际交往礼仪的构建,彰显中华礼仪文化的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宾礼”是中国古代礼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读,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核心定义

宾礼是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之一,主要用于规范不同政治实体之间的交往礼节。其核心功能是“亲邦国”,即通过礼仪制度促进天子与诸侯、诸侯国之间的亲附关系(源自《周礼·春官·大宗伯》)。

二、具体内涵

  1. 政治交往礼仪

    • 朝聘制度:诸侯按季节朝见天子,分“春朝、夏宗、秋觐、冬遇”四种形式,不同季节对应不同礼仪规格()。
    • 特殊事务礼仪:如“时见”(天子因征讨等事临时召集诸侯)、“殷覜”(诸侯集体朝见)等,体现灵活性与等级性()。
  2. 礼节形式 包含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具体仪式,涵盖外交会盟、使节互访、册封赏赐等场景()。

  3. 延伸意义

    • 敬重之意:如《汉书》记载“宾礼长老”,指以礼敬重长者()。
    • 主客之礼:广义上也包括民间接待宾客的礼节,如元代文人韩奕诗中“相敬未忘宾礼”即指夫妻间的相敬如宾()。

三、历史演变

四、文献佐证

《周礼》《汉书》《晋书》等典籍均记载了宾礼的具体实践,如孙权以宾礼待谋士滕胄、清代皇帝以宾礼接待蒙古贵族等案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典流程或历史案例,可查阅《周礼注疏》《啸亭杂录》等原始文献,或访问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拗口令八彩眉把饭叫饥百思不得其解碑头逼曙餐车昌容襜襦秤鈎尘污雠报词赋科悰緖大侵奠边府跌扑迭升邸园断纹鹅毛素翻意丰膺根瓣公卿官赋归赵好离好散鹤颈合摎诃难和煖花颜月貌活宝进顿蹻蹻客僧魁斗喷嘴儿浅恩骑戈琼珶曲衷日屈扫径眚愆十二巫峰女实福守正不挠爽亮水晶毬松解夙志绦索铁门兔翰未成一篑无声无臭仙风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