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燐火。 唐 李贺 《苏小小墓》诗:“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 下,风吹雨。” 王琦 汇解:“翠烛,鬼火也,有光而无焰,故曰冷翠烛。”
“翠烛”是一个古代文学中的意象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翠烛指磷火(鬼火),特指墓地或夜间出现的幽绿色冷光。该词由“翠”(绿色)与“烛”(光亮)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绿色的烛光”,但实际形容的是磷火飘忽、清冷的特点。
文学出处与语境
此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诗中用“冷翠烛”描绘墓地的幽寂氛围,清代王琦注解:“鬼火有光无焰,故曰冷翠烛”。后世如明代郑之文、杨慎等诗词中也沿用此意象,多烘托凄凉或灵异场景。
字义解析
“翠烛”是古典诗文中的特殊比喻,既包含对自然现象(磷火)的观察,又赋予其文学化的凄美意境,常见于描绘幽冥、孤寂或超自然主题的作品。
翠烛是一个表示“翠绿色的蜡烛”的词语。
翠烛的拆分部首为“羽”和“火”,分别表示“羽毛”和“火焰”。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翠烛的来源较为明确,它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中。《世说新语》是一本记载了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言行故事的书,翠烛在其中被用来形容一种翠绿色的蜡烛。
在繁体字中,翠烛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中,“翠”字的写法略有区别,其下部有一个“又”字,表示羽毛的形状。而“烛”字的写法则与现在相同。
1. 宴会上点燃的翠烛,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片神秘的绿意。
2. 她细心地选择了一支翠烛,为房间的氛围增添了一份浪漫和温馨。
组词中可以使用翠烛的概念来形容其他物品或景观。例如:
翠烛绿(翠烛一词翻译后加上“绿”字,表示翠烛的颜色)
翠烛花(翠烛一词翻译后加上“花”字,表示翠烛状如花束)
翠烛的近义词可以是“翠绿蜡烛”、“碧烛”。
翠烛的反义词可以是“白蜡烛”、“暗色蜡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