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马援 年六十二,请出征, 光武帝 以其老,未许。“ 援 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 援 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事见《后汉书·马援传》。后因以“披甲据鞍”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明 刘基 《宝林同讲师渴马图歌》:“ 赵国 廉将军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据鞍走若云。”
“被甲据鞍”是一个古代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62岁时主动请缨出征,光武帝刘秀因其年迈未允。马援当场披甲上马,在鞍上“顾眄”(环视四周),展现雄风。刘秀赞叹:“矍铄哉是翁也!”(这老将多么精神焕发啊!)。
该成语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老骥伏枥”精神的推崇,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述中。
《被甲据鞍》这个词源自于古代兵器装备相关的词汇,主要描述将战马披上甲胄并且备有鞍具装备的状态。
《被甲据鞍》的拆分部首是:
被:衣(112)
甲:田(102)
据:扌(64)
鞍:革(177)
《被甲据鞍》的总笔画数为:衣(5)+ 田(5)+ 扌(4)+ 革(13)= 27
《被甲据鞍》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军事战争词汇的衍生,形容士兵备战、准备出征的状态。
《被甲据鞍》的繁体字为:“被甲據鞍”。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对于《被甲据鞍》的写法会有一些变体:
被:衤
甲:甲
据:按
鞍:鞍
1. 士兵们整装待发,被甲据鞍,准备出发执行任务。
2. 将军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被甲据鞍,布阵待敌。
3.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确保能够熟练地被甲据鞍。
被甲劫马、据鞍逐鹿、身披甲胄、马嘶甲叫等。
装备齐全、全副武装、浩浩荡荡。
赤身裸体、无甲无兵、无依无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