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sshopper;locust] 昆虫,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有的地区叫“蚂蚱”
(1).昆虫。种类很多。一般指飞蝗,常成群飞翔。有的地区叫蚂蚱。吃麦、稻、玉蜀黍等禾苗,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行春令,则蝗虫为灾。”《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蝗虫起,百姓大饿, 布 粮食亦尽,各引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弓兵道:‘今年上半年,这里 沂州 一带起蝗虫,把大麦小麦吃个乾浄,各县的县官非但不理,还要徵收上忙钱粮呢。’”
(2).比喻变卖产业过活的不肖子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蠧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
(3).比喻贪婪掠取者。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上》:“然儒中邪僻贪婪者亦多,今谓之蝗虫。”
蝗虫是直翅目蝗科昆虫的统称,俗称“蚂蚱”“蚱蜢”,具有以下多维度含义及特征:
形态与习性
蝗虫体型较大,头部有咀嚼式坚硬口器,前翅狭窄坚韧,后翅宽大柔软,擅长飞行;后肢发达,跳跃能力极强(跳跃高度可达书桌高度)。体色多为绿色或黄褐色,会因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变异。
分布与分类
全球热带、温带草地及沙漠地区均有分布,种类超1万种,常见如飞蝗、土蝗等。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三阶段。
蝗虫以禾本科植物为食,成群的蝗虫可短时间内吞噬农作物茎叶,引发“蝗灾”,导致严重农业损失。历史上蝗灾常与饥荒、社会动荡关联,例如《吕氏春秋》记载“蝗螟农夫得而杀之”。
宗教与民俗寓意
现代引申含义
部分种类蝗虫可食用,富含蛋白质,在中国及美国等地被视为食材。
以上内容综合了生物学、历史、文化等多领域信息,若需进一步了解蝗虫防治或具体种类,可参考来源网页。
蝗虫,是指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昆虫。这些昆虫以食物为代价,疯狂地攻击农作物,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蝗虫的拆分部首是虫。根据其字形,蝗虫的笔画数是14画。
蝗虫一词最早见于《尔雅》一书中。它是由“蝗”和“虫”两个字组成,意思是“有翅膀的虫子”,用以形容具有破坏性的昆虫。
蝗虫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蝗蟲。
在古代汉字中,蝗虫的写法有一些变体。例如,楚石函中出现的写法是蚤虫。
1. 今年的蝗虫成灾,农作物几乎被吃光了。
2. 农民们纷纷采取措施,希望能够有效地防治蝗虫。
1. 蝗害:指蝗虫带来的破坏。
2. 蝗灾:指蝗虫大量出现并对农作物造成重大破坏的情况。
蝗豆、飞蝗、蝗虫
松鼠、蚂蚁、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