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 乐名。 明 宋濂 《文说赠王生黼》:“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 有虞氏 之《箾韶》也。” 清 陈奕禧 《虞帝陵》诗:“饗堂合乐处,彷佛奏《箾韶》。”参见“ 簫韶 ”。
“箾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箾韶(拼音:xiāo sháo)指舜帝时期的乐曲名,是上古雅乐的代表之一,又称“箫韶”。其名称中的“箾”与“箫”可能因字形或发音相近而通用,均与古代吹奏乐器相关。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需注意与“箫韶”等近义词的关联,但二者实为同一乐曲的不同写法。
《箾韶》(音乐的意思)是指古代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一种音乐,也是古代舞蹈的一种形式。箾韶被认为是古代乐舞的最高艺术形式,用来祈祷丰收和神明的庇佑。
《箾韶》的拆分部首为“竹”和“音”,其中“竹”为部首,表示与竹子有关,而“音”则指代音乐。
《箾韶》的总笔画数为25,其中“竹”部为6画,“音”部为19画。
《箾韶》繁体字为「籲韶」,其中「籲」表示祈求,期待,「韶」则是音乐的意思。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商朝时期的《诗经》。《诗经》中的《大雅·韶》是一首描述舞蹈和音乐的诗歌,箾韶一词也在其中得到了运用。后来,箾韶成为了古代祭祀和舞蹈的代名词。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箾韶的部首「竹」可能写作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两个叠加的「竹」字组成,表示「竹子的聚集」;另一种则是将「竹」字写成「⺮」,弯曲一下构成一个非常独特的造型。
1. 在古代祭祀仪式中,箾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 学习箾韶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追求,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
组词:箾舞、箾歌、箾乐、箾舞风流
近义词:乐舞、舞蹈、音乐
反义词:沉闷、压抑、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