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short weight] 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又作“短斤缺两”
缺斤短两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商品交易中卖方故意减少商品重量,欺骗买方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拆分:
"缺斤"指商品实际斤数不足(1斤=500克),"短两"指两数短缺(1两=50克)。
引申义:
泛指交易中通过减少分量牟取不正当利益,常见于农副产品(如水果、肉类)的买卖场景。
该成语反映了传统市井文化中对诚信交易的重视,现代用法已扩展至广义的“欺诈行为”。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王朔相关作品。
《缺斤短两》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事物计量不准确或者言行不诚实。它源于商业贸易中的欺诈行为,用来形容卖方在称重或计量商品时故意作弊,使商品的重量或数量不够格。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不实或缺乏诚信。
《缺斤短两》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缺”,它的四角采用了“缶”和“缸”的合形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缶”部首的笔画数为5,“克”字部分的笔画数为6。
《缺斤短两》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这本古代字书中。在古代商业交易中,买卖双方进行的商品称重计量有时存在欺诈行为,卖方捏造或者故意减少商品的计量重量。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人言行不诚实或不可靠的行径。
繁体字为「缺斤短兩」。
在古代,「缺斤短两」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中,“斤”字写作“釿”,“两”字写作“兩”。
1. 他出了名的善于以缺斤短两的手法进行商业交易,所以没人愿意与他合作。
2. 她在工作中总是缺斤短两,让人对她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3. 这家餐厅的服务员经常给顾客上菜缺斤短两,引起了很多投诉。
1.缺点: 指事物不完美或不足以达到预期的程度。
2.缺货: 指商品库存不足,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3.不足: 指某种物质或者数量不足够,不够完备。
1.虚假:指言行不真实或不真诚。
2.欺诈:指通过欺骗或虚假手法从他人那里获取利益。
1.诚实:形容人言行真实可信。
2.完整:指事物完备无缺。
按班八方风雨白镴保引儤直憋噪闭治懆懆斥尊畜类厨头灶脑担头淡粥刀光剑影倒峡抵扞敌惠敌怨定极斗詈蕃人敷纷腹疾父祖噶举派刚武干闼婆合众缓冲华严火地架牟检场椒兰叽呱羁縻金斗乐咏柳球马服子绵幂那摩温乾枢清油山夷哨骑射叶十不闲儿食少事烦衰敝嵩衡棠铁天随子同心敌忾童子痨兦聊弯曲煨炭无两象箸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