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气愤填膺的意思、气愤填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气愤填膺的解释

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气愤填膺”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愤怒的情绪充满胸腔,指人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以下从词源、释义及用法三个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释义为“胸膛”,引申为内心承载情绪的部位。“填”表示“充满、塞满”,与“膺”组合后,强调愤怒情绪由内而外占据整个胸腔的状态。此成语的构成通过具象的身体部位(膺)表达抽象情绪(气愤),符合汉语“以形喻情”的造词特点。

二、历史溯源

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记载,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等句,后经文人提炼为四字格成语,用以描写义愤难平之态。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气得填胸塞臆,半晌说不出话来”的表述,更强化了其情绪张力。

三、应用范畴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两类语境:

  1. 社会事件批评:如“群众对污染企业隐瞒排污数据的行为气愤填膺”(《人民日报》2023年环境报道案例)
  2. 文学情感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激烈情绪时,常通过“只见他气愤填膺,双手颤抖”等细节增强感染力。需注意该成语属于书面语体,日常口语中多用“气炸了”“火冒三丈”等替代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气愤填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ì fèn tián yīng,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常用来表达极度生气、愤恨的情绪。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出处与演变

  1. 历史文献: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献,如《旧唐书·文宗纪下》提到“往往愤气填膺耳”,后逐渐演变为“气愤填膺”。
  2. 近义变体:
    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使用场景


例句参考

  1. 看到流氓欺负人,他气愤填膺,冲了上去。
  2. 乐游书院的学生们因不公对待而气愤填膺。

补充说明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旧唐书》《奉天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岸标霸杜扳动贲宠不测之祸测黑唱詶叱喝藂残单言雕虫小艺掇皮放浪不拘发政風魔九伯隔勒宫掖鼓导国基果子露杭杭交柯交捽戢宁津渠剧组两轮骊驾陵绝廪泉林魈躶袒马棰马锅头买山钱眉厖齿鲵母道奴颜婢色耦俪欧体癖王迫趣秋火冉弱热歠鋭进生犀仕进施命司炉镗鞳谭天说地逃汇填发统配颓垣废址土中宅往后慰喭文绪